森梦商朝文史网

明太祖穷人之家建造者梦想着全国的屋檐下安暖如春(图)

0

我深潜于《明太祖实录》的篇章,第92卷中透出了一份历史的温暖。洪武七年农历八月,朱元璋君临天下,他的圣旨如同秋风般吹遍了南京的每一条巷弄:寻找一片空寂之地,建造260间瓦房,为无家可归的人们提供避风港。这场慈善工程在他的心目中犹如种下希望的种子,一旦萌芽,便将生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仅仅一个月后,他又向上海(那时称为华亭县)的官员发出另一道恩泽:修缮宋朝遗留下的居养院,让这座城市也能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

北宋时期,在首都开封,政府设立了四所名为“福田院”的慈善设施,每个机构都拥有一百多间房间,那里住着逃荒者、贫困户和孤独老人,他们可以免费居住,不论居住时间如何,都享有国家提供的一日三餐。在南宋时期,这些设施虽然改变了名称,但服务更加精细化,比如安济坊负责慈善医疗,而漏泽园则是安葬无人认领尸体的地方。而最让人感动的是居养院,它不仅提供住宿,还承担着保障那些遭受自然灾害或无家可归者的生活需要。

明朝初年,无疑是对这些措施进行最大程度扩展和改进的一个时代。在这个时代,最著名、甚至有些理想主义色彩浓厚的是朱元璋,即明太祖。他作为小农出身,对穷人的痛苦有着切身感受,因此他上位后,不断推行各种政策来帮助他们。《明太祖实录》记载,在洪武七年的农历八月,朱元璋命令南京官员建设260间房屋,以供没有固定居所的人们栖息,并且在次月内,又令上海官员对古代遗留下的居民点进行翻新,使得这座城市也能够分享到这种福利。

这些举措迅速见效,不久之后,朱元祖要求全国各郡县去调查那些没有衣食和依靠的人群,并给予适当援助。这意味着对于那些衣衫褴褛者,将发放衣服;对于没房子的百姓,则会被分配到新的住宅。此外,这些政策还要全国范围内执行,而中央官员面对这样的要求,有些困惑,但朱元璋坚定地表示:“你们作为辅相,要体会我的心情,我不能让我的百姓过得那么艰难。”他追求的是一个平等公正的社会,没有一个人应该因为命运而受到摧毁。

尽管如此,这样的理想并非易事,但它构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试图解决贫富差距问题的一步迈向。总结来说,虽然其他皇帝也有施舍行为,但真正系统性地推广此类慈善活动,只有明太祖做到了——他是唯一逼迫手底下的官员为全国范围内所有穷人盖房子的皇帝。而这一系列努力,是我们今天回望往昔,也许能从中找到一些启示。

标签: 商朝政治制度与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