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游观盛世:士大夫文化的对偶图解》(局部):清代宫廷风俗画家徐扬绘制,描绘乾隆年间(1736─1759年)苏州城繁盛的景象。常言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扩展视野、体验异地历史文化,是物质生活富足的香港人的向往,每逢有长假期,赤立角及罗湖等离境口岸总拥挤得水泄不通。
自七、八十年代经济起飞,旅游业在香港蓬勃发展,世界各地的旅行团、自驾游学团等推销广告,五花八门的,有时候令人看得眼花缭乱。很多人都以为旅游是属于当代的产业,然而,意想不到的是旅游活动早在明清时期已相当兴盛。
文化讲座“明清时期旅游活动兴盛与建构”是巫仁恕博士最近写了十一万字著作浓缩本,他选了几个比较有趣的面向来跟莘莘学子分享研究心得。他说:“在现代旅游业诞生之前,中国历史中就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旅游活动,其特征与现代相似。明清百姓热衷于‘游观’形式,而士大夫则是推动这一潮流,他们认为‘游观’是一种重要的情感表达和精神寄托。”
若将明清时期放置于世界史脉络,与十六至十八世纪西方先驱如英国相比,更能突显晚明时期在历史上的特殊位置。
巫仁恕曾任中兴大学兼任讲师,现在为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暨南国际大学历史系兼职教授,其专长领域包括城市史与社会文化史,其成果主要集中在城市群众集体以及物质与消费文化上。
元宵节、中秋节等岁月佳节,在江南多个城市内外形成了许多聚集点,如秦淮河上的画船箫鼓声色场面,以及苏州虎丘山塘、扬州天宁门外之平山堂,这些都是民间艺术活跃的地方。
庙会节庆以其多样性、高频率和普及化,在晚明初叶达到顶峰,并且影响到了周边乡村,使农民日常生活超出了“村”的范围。这一现象反映出江南商品经济发达,小农经济与市场关系加深,使农民日常生活圈子扩张到更大的范围内。
此外,还出现了套装旅游(PackageTour),例如进香团,一起乘坐进香船去朝拜的情形;只要付银一钱,就可以包吃两餐,还包括来回往返路费,上泰山进香已有牙家,即旅行社,这些都显示出 tourism industry 和 dining industry 是紧密结合起来的。在西方人看来,当时中国是一个文明发达国家,但到了18世纪后半叶,他们开始批评中国落后,不再像过去那样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