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昚简介宋孝宗赵昚(1127年11月27日—1194年6月28日),初名伯琮,后改名瑗,赐名玮,字元永,是宋太祖赵匡胤七世孙、宋高宗赵构养子。南宋第二位皇帝、宋朝第十一位皇帝(1162年7月20日—1189年2月18日在位)。
绍兴二年(1132年),被高宗选中育于宫中;绍兴三十年(1160年),被立为皇子,受封开府仪同三司、宁节度使,封建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五月,被立为皇太子,改名赵昚。
在位施政方面,他主张恢复河山,对岳飞冤案进行了平反,并重用主战派人士。在内政上,加强集权,积极整顿吏治,将冗官裁汰,不仅减少了国家的开支,还提高了政府的效率。他还重视农业生产,使得百姓生活安康。
内禅皇位方面,在淳熙十六年的二月初二(1189年的2月18日),他禅位于三子赵惇,即为宋光宗。之后,他自称太上皇,以慈福宫居住,并继续服丧至终身。
在个人品质方面,由于对宰相秦桧长期任职造成的危害有所警觉,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防止宰执集团形成过大的势力。此外,他也加强台谏官的监察职能,以确保行政上的透明和公正。
总体而言,赵昚是一位有着深远影响力的君主,其统治期间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整顿吏治、裁汰冗员、推行义兵制等,这些都对南宋的政治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他的修书词作亦流传千古,为后世留下宝贵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