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遥远的1368年,正月初四,一位名叫朱元璋的人,以应天府为都称帝,建立了大明王朝。他的年号是洪武。这一年,他的军队几乎扫除了南方的所有强敌。到了二月,他带着胜利的旗帜北伐,大军横扫中原,不到一个月,就来到了大都附近的通州,这时距大都城只有一步之遥。
八月初二的一天,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9月14日,明朝的大军从齐化门攻城而入,从此元朝退出了中原,回到北方草原。在至正二十九年的六月十三日,也就是7月16日,那些士兵们逼近上了上都,但他们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在六月十七日,也就是7月20日,将领常遇春攻克了上都。
在这场历史性的战争后,有一首诗被流传开来,它描绘了一幅动人的画面:
“金陵使者渡江来,
漠漠风烟一道开。
信知海内归明主,
亦喜江南有俊才。”
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它表达的是对朱元璋和他所取得胜利功绩的认可和赞美。那位退场的元朝末代皇帝妥懽贴睦尔,对朱元璋能够夺取江山感到有些自欺欺人,但也算是一种相当洒脱体面的退场。他接受了现实,用一种平静的心态接受了自己失去一切的事实。这样的退场方式,让人感受到了某种无奈与悲哀,同时也体现出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情怀。
1370年5月27日,那位惠宗因为病重不幸驾崩于应昌,当时他才50岁。不久之后,他得到了一个庙号——惠宗。而明太祖认为他能主动退出争夺,并且没有做出任何毁坏国家财产的事情,是“顺天应人”。最终,他被尊谥号为顺皇帝。这是一个非常高尚、尊贵的地位,或许洪武大帝也对这个前辈满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