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未统一东北的原因,源于其缺乏治理外部世界的意愿,更是因为实力不允许。自朱元璋时代起,除了短暂占领安南之外,明朝对外并无进一步发展。此间,从明英宗开始,明朝的疆域逐渐收缩。尽管朱元璋初期成功将蒙古势力驱回蒙古高原,但那些残余力量一直存在,为北方边境构成了持续挑战。因此,在朱元璋时期,大明便不断发动北伐,以消除这些边境问题。在这过程中,他们取得了许多辉煌成就,但蒙古势力的根基始终难以完全铲除。
冯胜在辽东的大规模征讨,以及哈纳出带领20万兵力投降,是明与蒙古之间的一种妥协。这次投降后,在辽东仍有大量独立性强的追随者。而之后,大明采取了羁縻制度来管理该地区。不过,这种制度本身就是不稳定的,其效用取决于中央集权能否维持其影响力。一旦中央衰弱,那么羁縻区域内的离心倾向就会迅速增长。不幸的是,大明建立不久,便开始失去这种威慑作用。
朱棣先后五次大规模北伐,对蒙古进行了一系列攻势,这些战争耗尽了国家宝贵的人才和物资,不仅造成了军队严重损失,而且给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的震荡。他的继任者朱瞻基不得不采取收缩策略,以确保汉地十八省的恢复与稳定。他放弃了辽东奴儿干都司,使得该地区陷入权力真空,此时 蒙古和女真各个势力纷纷扩张,以争夺自己的霸主地位。
除了自身实力的限制,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决定了大 明对外扩张能力不足那就是它所坚持的一贯保守主义。从制度设计到实际运作,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政策,都体现出了这种思想,即维护现状、保持稳定为首要任务。在这种指导下,朱元璋轻视海上力量开发,而长达三百年的沿海海域则被盗贼和走私犯控制起来。这股保守主义精神贯穿整个大 明帝国,它痴迷于“万国来朝”的形象而忽视实际利益,因此只需名义上的控制即可满足。大 明对于辽东地区也只是要求保持表面的依附关系就可以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