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清朝的小子们不知羞耻的红色冒险

0

《清朝的“士不知耻”》

在乾隆五年的秋天,北京发生了一件事情,这件事的风波影响了整个京师,达官贵人纷纷前来吊唁。原来,一名石匠去世,他生前承包了皇家工程,留下了不少家产,但因无儿女,义孙和义婿争夺遗产。这场争斗吸引了许多高级官员参与,他们各自拉拢这些达官贵人,以助自己声势。据说,那些前来吊唁的官员每人可获得500至2000两银子的酬谢,因此很多大臣都趋之若鹜。甚至有一位詹事府的詹事陈浩,在丧家陪吊竟然停留了数天。

当时的情况实在是令人瞠目结舌。在封建社会晚期,大多数士大夫们已经失去了独立的人格和坚定的气节,他们为了追求荣华富贵,不惜低头屈服。嘉庆初年,有人如洪亮吉就指出了这一点:“士大夫渐不顾廉耻。”而后来的龚自珍更是明确地将这一现象概括为“士不知耻”。

清朝皇帝对于这种情况自然也是深恶痛绝,他们试图通过整顿士习、提倡忠节来改变这种状况。但实际上,这种局面正是他们一手造成的,或许某些方面甚至是他们所希望看到的。这一点可以从清朝入主中原后的信仰体系崩溃以及对忠君爱国者的压迫等方面得出。

首先,当时儒家思想中的尊王攘夷、忠君爱国被鼎革之后遭到破坏,使得士大夫们迷惘与彷徨。在这样的环境下,即使未失节者也难以保持自己的气节,而已失节者则完全没有顾虑,因而导致了士风日下的严重问题。

其次,清朝统治者为了确立自己的权威,对于士大夫的独立性进行了刻意摧残。他们使用各种手段打击文人,如以朋党之名定罪等,并且让人们表现出犬马待臣的大度,从而削弱他们的心灵抵抗力。大臣们不得不观察着皇帝的一举一动,以此作为做人的准则。

最后,由于清朝官僚体制特有的赏罚升迁机制,以及俸禄极低的情况,使得许多官员只关注如何得到皇帝和上司的好感,从而形成了一种竞相媚态、奴颜婢膝的情景。而那些能与权臣建立良好的关系的人,则有机会得到更多的利益,最终成为了这场腐败游戏中的赢家。

综上所述,无疑,“士不知耻”的现象是在封建社会晚期的一个典型反映,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标志。此情此景,不仅暴露了那时代特有的政治文化,更预示着一种深层次道德沦丧的问题,是我们今天应该深思熟虑的地方。

标签: 商朝政治制度与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