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清朝的士不知耻原来只是个笑话

0

乾隆五年(1740)秋,北京死了一个石匠,其丧事之风光轰动了京师,达官贵人接踵而至,内阁九卿纷纷往吊,连三朝元老张廷玉也差人送帖。原来该石匠生前承包皇家工程,死后留下巨额家产,又无儿女,义孙义婿争执不下,于是各自拉拢达官贵人以助声势,前去祭吊的官员可按品级分获500—2000两的酬谢。众官僚自然趋之若鹜。詹事府詹事陈浩竟流连忘返,在丧家陪吊数天。

这只是清代士风下流的一幕。自古以来,对于中国士大夫来说,他们注重气节和修养,为人居官推重信义、忠诚、刚直、清廉。但是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这些传统价值观被逐渐侵蚀。在清朝时期,大多数官僚们没有思想,没有节操,只为追求荣华富贵,不惜奴颜婢膝。

嘉庆初,有学者如洪亮吉指出“士大夫渐不顾廉耻”,后来龚自珍更明确地将之概括为“士不知耻”。清朝皇帝对此似乎也深恶痛绝,但当时的情况恰恰是他们一手造成的,也可以说某些方面还是他们所希望的。

首先,当时入主中原使士大夫信仰体系中的一部分与明王朝一同崩溃了。这导致尊王攘夷、忠君爱国失去了原本意义,而在鼎革之后获得荣华富贵的是那些出家的君主,而忠君爱国者却遭遇颠沛流离,因此许多士大夫感到迷惘和痛苦。

其次,对于保持独立的人格进行刻意摧残也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在金圣叹的大案开始之后,一系列打压文人的事件层出不穷,从等形式对文人们进行打压到命其剪发易服,以犬马待臣下的做法,都极大地摧毁了士大夫们的心灵自由。

最后,即便如此严格的体制,也无法阻止一些权谋兼备的人物利用体制中的漏洞晋升自己的位置,最终形成了一种充满媚态和奴颜婢膝的小人气象。这一切都反映出了当时社会上一种普遍存在的问题,那就是为了个人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名誉和道德标准,使得整个社会变得更加复杂混乱。

标签: 商朝政治制度与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