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人物故事没有死才能更快乐

0

我们来探讨历史古籍《晏子春秋》中讲述的一则故事:齐景公在牛山游玩,北望其国城而流泪说:“怎能如此顺利地离开此地而死?”艾孔、梁丘据都跟着哭泣。只有晏子独自笑着旁边,景公擦去泪水转向晏子询问:“我今日游玩之际悲伤,与孔、据二人一同哭泣,你为何独自笑?”晏子回答说:“如果让贤者常守国家,那么太公和桓公就能常守;若是让勇者常守,那么庄公和灵公也能常守。因为君主不断更换,直到你登基,这才有了这样的局面。你只因迭代更替与离去,对这情形感慨,为何不仁呢?那些见不得真相的臣子看到的是另一番景象,这就是我独自窃笑的原因。”

这个故事表达了对历史循环和人性的批判。人们往往以一种悲观的情绪对待死亡,但这种情绪可能更多源于对自己命运的担忧,而非真正关心先辈。在《左传》中,有类似的对话,齐景公问晏子,如果没有死亡会怎样享受生活?晏子回答说,没有死亡,现在的人们所享受的欢乐,就是古人的欢乐。但这并不是君王所追求的。

作为国王,大多数人都是贪生怕死,他们求神拜鬼、炼丹采药寻找长生不老。然而,对于生活困苦的人来说,死亡往往并不那么可怕,因为它是一种解脱。而有些人愿意早退休,有些人却害怕退休改变自己的年龄。这一点在毕飞宇的小说《青衣》中得到了刻画,其中一个人物筱燕秋为了保住舞台上的位置,不顾一切,最终走上了绝路。

毕飞宇评价道,如果他尊重生活的话,他必须承认筱燕秋无处不在,她们展现出一种特有的韧性,在努力时洋溢出挣扎与反抗的情绪。她们那种抑制感,那种痛苦,那种不甘,都令人心碎。而鲁迅曾经指出,一些人从少年到壮年,再到老年,每个阶段都毫无惊喜,从壮年到老年变得古怪,从老年到逝世竟然更加异想天开,要占尽少年的道路,吸尽少年空气……

李国文在晚年的某次发言中,也提出了类似的看法,他认为应该承认老化,不必再折磨自己或他人。他还讽刺了一些七十岁以上的人物,在遇见女士时,他们眼中的光芒既木然又邪恶,让人难以忍受。这世界上最难看的事情,或许正是这些情况。

标签: 商朝政治制度与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