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清朝的士不知耻今日换个调子变成了农村老人讲民间故事

0

乾隆五年(1740)秋,北京死了一个石匠,其丧事之风光轰动了京师,达官贵人接踵而至,内阁九卿纷纷往吊,连三朝元老张廷玉也差人送帖。原来该石匠生前承包皇家工程,死后留下巨额家产,又无儿女,义孙义婿争执不下,于是各自拉拢达官贵人以助声势。

詹事府詹事陈浩竟流连忘返,在丧家陪吊数天。乾隆帝闻讯为之大怒,大骂:“身为大臣,而向出身微贱之人俯首跪拜,不惜以忠诚、刚直、清廉作威福,你们这般做,我是何其失望!”(《清高宗实录》卷129, 乾隆五年十月下)

这是清代士风下流的一幕。自古以来,为国立命者注重气节和修养,但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这些品质越发难以保持。大臣们为了追求荣华富贵,不惜奴颜婢膝,他们不再有独立的人格和凛然的气节,有如同犬马一般待遇。

洪亮吉曾经指出“士大夫渐不顾廉耻”(《清史稿》卷356, 《洪亮吉传》,中华书局1977年),龚自珍更明确地将之概括为“士不知耻”(《明良论二》,见《龚自珍全集》第31页)。他们对此似乎深恶痛绝,但实际上,这种情况正是他们一手造成的。

首先,当时入主中原使士大夫信仰体系中的一部分与明王朝一同崩溃了。尊王攘夷、忠君爱国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但是鼎革之际,一切都颠倒过来了。这让士大夫们迷惘彷徨,无从可依,因此无法保持气节,有些甚至放弃了顾虑。

其次,对于试图整顿士习提倡忠节的努力,只能说是一场空谈。在这样的环境里,即便有意守旧,也难免被世俗所淹没。而那些能够维持独立精神的人,却很少有人敢于发出声音,更少有人愿意听进去。

最后,由于官僚体制必然会造成这种结果,这一体制主要特点在于赏罚升迁由皇帝决定,以及俸禄极低,使得许多官员不得不为了谋取好处而屈辱行事,从而形成了一种不断下去的地步。

嘉庆初期,就有识者指出,“积百年之力,以震荡摧锄天下之廉耻”,结果是“一人为刚,万夫为柔”。往昔立朝棱棱的士大夫,如今成了一群媚态十足的奴才。这正是当时的一个真实写照。

标签: 商朝政治制度与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