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其实,这背后隐藏的是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自古以来,中国士大夫注重气节和修养,为人居官推重信义、忠诚、刚直、清廉。但是,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士大夫们越发难以保持独立的人格和凛然的气节了。
嘉庆初,洪亮吉曾经指出“士大夫渐不顾廉耻”,后来龚自珍更明确地将之概括为“士不知耻”。这是因为当时的一些重要信仰体系崩溃了,比如尊王攘夷、忠君爱国。而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失节者愈发难以保持气节,而已失节者索性没有了顾虑。
此外,清朝统治者为了确立起至高无上的皇帝权威,对士大夫的独立人格进行刻意的摧残。比如通过打压朋党,以等形式对文人士大夫大加打压,还有犬马待臣下,让其剪发易服,使他们处处观察皇帝的颜色行事。这样一来,大臣们变得更加奴颜婢膝,无不追求荣华富贵,不惜做出各种丑态。
最后,这种官僚体制本身也必然会造成士大夫的无耻。这一体制主要有三个特点:赏罚升迁由皇帝决定,上司决定;能否获得皇帝和上司好感成了做官关键;还有俸禄极低,加剧了官吏与其家属基本生活保障问题,使得一些甚至愿意向权臣执门生之礼,或与仆役称兄道弟。种种丑态,不一而足。这就是为什么说,在清代,“士不知耻”的现象如此普遍且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