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元明朝历史的深处,明末降将如同牛毛般拥挤,而为何吴三桂独自一人成为世人痛恨的对象?公元1644年,李自成义军攻破北京,当时宁远辽东总兵吴三桂收到保卫京城的命令。部队行至山海关时,他接到了崇祯皇帝已自缢身亡的消息。在面对前有义军后有清军追击的情况下,无论是面对谁,吴三桂都显得无力一战。
降或死,这是一个宿命的问题。但就在李自成手刃吴三桂全家、夺爱妾陈圆圆之后,吴三桂必须寻求报复途径。为了报仇而不能死,所以他选择了投降清廷。这条路上背上了汉奸千古骂名。不过,在那混乱的时代,有很多人选择了投靠清廷,如洪承畴、祖大寿、耿精忠和尚之喜等,但为什么只有吴三桂遭受如此广泛的唾弃?
随着封建政权崩溃,文化思想也获得了解放。人们认识到分析历史问题需以实事求是,不应以讹传讹。要实现这一点,我们需要利用文物文献作为分析工具。在争议四起的人与事件中,以新的视角重新定义他们变得流行。
曹操便是一个被翻案的人物,从贼子转变为乱世英雄。而《三国演义》中的故事,也是中国市井文化的一部分,为追求戏剧性,它们往往被添油加醋,并口口相传,这导致与正史出现差异。此外,当美丽女性出现在这些故事中,那么情节就更具吸引力。
杜牧在赤壁留下的“铜雀春深锁二乔”,安禄山与杨贵妃,以及常在边关生活且勇猛善战但养育于深宫里的杨贵妃,都让人心动不已。想象一下这两个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他们是否会因为彼此而心跳加速?
再说来,吴三桂因一位艺伎而牺牲国家安全,这样的故事可能由满清统治阶层用作反面教材来强调忠君爱国,并警告那些仍然抵抗的大明残余势力不要继续无谓地斗争。因此许多人认为吴三桂忘记了自己的全家都被杀害,只因冲冠一怒为红颜。
最后一点,是关于公元1662年他进兵缅甸向永历帝索要的事宜。他要求的是大明永历帝,而缅甸国王无法抵抗,只好交出了永历帝。不幸的是,即使逃到缅甸,被抓回并最终绞杀,这种斩草除根的手段显示出他的狠辣程度。
总结来说,那么多投敌者中的唯一一个受到如此广泛批评的是因为他的所作所为,以及后来的市井文化添油加醋,使其名声更加臭不可闻。这一切说到底还是楚云飞的话语最恰当:“军人,要有骨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