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历史的角度审视,任何一位统一大陆的帝王在初登皇位时,都渴望四方宾服。朱元璋即位后,不遗余力地派遣使者携带国书赴日,表达了两个明确的意图:首先希望日本能够派遣使节朝贡;其次要求解决扰乱明朝边境的倭寇问题。然而,当这些国书抵达日本之后,反而遭到了无情的拒绝和羞辱——日本不仅未有朝贡之举,还冷酷地斩杀了这名使者的脑袋。在这样的情况下,泱泱大明被小小岛国所羞辱,无疑激怒了朱元璋,他愤怒至极,并威胁要出兵征服日本。
面对朱元璋此举,日本摄政王怀良亲王以一种既不卑也不亢、绵里藏针的手法回应。这封信虽表面上给予了“天朝”一定程度上的尊重,但实际上却透露出坚定的态度,即便是面对强大的中华帝国,也决不低头。
那么,小小日本为何敢于如此轻易地杀害大明使臣呢?这背后隐藏着两场巨大的历史变迁。一方面是南宋灭亡的一段历史,这让中国成为日本心目中的榜样;另一方面则是 日本抗击蒙古人的故事,那个时候,大型船队因台风受损而失败,让人深刻体会到与中华文明相比,他们自己也拥有不可忽视的力量和自信。
尽管百年之后汉族复兴并建立新国家,但对于继任者们来说,在他们眼中,新的帝国已经失去了当年的正统性。因此,当朱元璋鄙视、日本被看作一个“国王无道民为贼”的玩笑对象时,对方并不认同这一点,而认为自己更有资格继承华夏文脉。大战一触即发,但是当面对朱元璋不断逼近时,他们依然坚守自己的立场。
除了前述原因外,还有什么其他理由能支持他们这种坚定态度吗?追寻更深层次,我们发现:怀良亲王通过战略眼光来分析,对外扩张能力有限且没有成功过征服海岛国家的事实,因此认为战争胜利经验不足。而作为掌握半壁江山的大人物,他相信虽然自己还不足以匹敌中国,但他判断出朱元璋不会像蒙古远征军那样轻易行动,所以他的挑衅不过是一句空话罢了。他回敬说:“如果你真想动手,就来吧,我也不会退缩。”结果,如预期一般,大明皇帝只是说了一堆空话,却始终没有采取行动去实现其威胁。
随着时间推移,最终甚至在留给世人的丹书铁券中,规定日本为“不征之国”。原来,他在看到那封应战书后找到了回旋空间——既然对方称我为“天朝”,自称为“臣”,我就宽容一点,不再追究那个事件。但其实,这样的姿态更多的是一种无奈,因为他决定放弃这个争执,以避免进一步升级冲突。总结起来,无论是在力量上还是气势上,大明时代已然呈现均衡状态,即便有一方显著高出对方几筹,但双方都表现出了平等或许更加重要的一种互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