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季驯(1521年5月28日-1595年5月20日),字时良,号印川。湖州府乌程县(今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人。明朝中期官员、水利学家。在其漫长的一生中,他以治理黄河和运河而闻名,被誉为“水利之父”。他的治理方法包括“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策略,以及“蓄清刷黄”以保障漕运的方针。他还发明了“束水冲沙法”,并在治理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堤防建设和修护的原则。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潘季驯登进士第,并曾于江西、广东等地任职。在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至万历二十年(1592年)之间,他先后四次出任总理河道都御史,负责治理黄河和运河工作。这一期间他奉命进行多次重要工程,如接浚留城旧河成功,并被加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此外,他还主持了两岸工事,确保了对抗洪涝灾害的能力。
万历六年的春天,潘季驯再度被起复担任总督,并受命巡抚江西。在这一阶段,他提出了许多革新性的想法,如使用竹子来修建堤防,以提高其稳定性。他也提倡利用自然风力来推动船只,这不仅节省劳力,也减少了污染环境。
在晚年的潘季驯继续致力于改善交通网络,为国家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成就并不限于技术创新,还包括领导才能和政治智慧。他与张居正合作,对内阁施行了一些改革措施,从而提升了政府效率。
尽管面临着诸多挑战,但潘季驯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最终成功地完成了他所承担的任务。他不仅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治海专家,也是那个时代最杰出的政治家之一。通过他的努力,无数的人民得到了救赎,而他自己也成为了一代伟人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