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有多少个朝代?明朝中期内阁首辅高拱的故事
高拱(1513年1月19日—1578年8月4日),字肃卿,号中玄,河南新郑人。中国明代嘉靖、隆庆时的大臣。嘉靖二十年(1541年)进士出身。朱载垕为裕王时,任侍讲学士。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以徐阶荐,拜文渊阁大学士。隆庆五年(1571年)升任内阁首辅。
明神宗即位后,高拱以主幼欲收司礼监之权,还之于内阁,与张居正谋,但因冯保进谗太后责高拱专恣,被勒令致仕。在万历六年的家中卒于家中,其次年的赠复原官。他著作有《高文襄公集》。
人物生平
高拱祖籍在避元末乱迁徙新郑的家族之一,他出身官宦世家,其父亲高尚贤是正德十二年的进士,以山东按察司提学佥事、陕西按察司佥事等职位至光禄寺少卿。
他生于正德七年的十二月十三日,从小就接受了严格的家教,“五岁善对偶,八岁诵千言”。稍长后,他攻读经义,并苦钻学问十七岁便以“礼经”魁于乡,而在科举道路上蹉跎了十三个年头,最终考中进士,并选为庶吉士。
他的仕途起步于翰林编修,再升翰林侍读。此时皇太子朱载壡已去世两周年而新储未建,当时裕王与其异母兄弟景王都居京城,这引发了一系列猜测和议论。而高拱通过出入王府,不断调护,为裕王提供了很大宽慰。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被提升为翰林侍讲学士,在裕王府度过九个春秋期间,对裕王深具影响力。在此期间,他还曾调侃严嵩,使得严嵩不仅没有责怪他反而破颜微笑。这段关系使得他在上层官场赢得了信任和尊重。
重返首辅
隆庆二年的七月底,由於張居正退休归鄉後,一時之间政治局勢動盪不安,张居正与太监李芳等合谋奏请复起高拱,是一年多之后,即隆慶三年底的一個寒冷腊月初夜,加快行程由郷里赶到北京,以大學士兼掌吏部重新登台。一路上言路多疑虑,有些人甚至因为担心而亡命或自尽。但是通过各种手段安抚这些人的疑虑,最终稳定下了朝政局势。
政绩斐然
在这段时间里,他展现出了卓越的政治手腕和治国才能。他处理边疆事务尤其突出,比如北方边界警报、高丽船只事件以及俺答汗问题上的解决。他支持通商互市政策,并成功地防止了一场可能爆发的大规模战争,同时也减轻了百姓负担,让他们能从军事准备转向耕种生产,从此基本结束了近二百年的兵戈相加状态。他还提倡边疆屯田、盐法拓广等措施,以增强国家实力并改善民生的状况。此外,在南方两广、云贵地区,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古田壮族叛乱的事宜得到妥善解决等。
总结来看,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方面,都展示出了他的远见卓识和治国理念,使他成为明朝一位重要的人物。不幸的是,由於與張居正發生矛盾,以及冯保的進諗太后的譴責,被迫辞去职务,但他的遗产依旧留给后人思考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