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诏,是明朝末年的名将,他深得崇祯皇帝的赞赏。在清朝时期,被誉为“明季良将”,得到清朝君臣的欣赏和追谥。乾隆年间,追谥他为“忠果”,张廷玉认为曹文诏是骁猛之将,所向摧败,可称的上“万人敌”。乾隆帝也比较欣赏他,将他视作“秉资骁猛,练习戎行,慷慨出师,勇烈并懋”。
然而,这样一个骁勇善战的人,为何会在阴沟里翻船?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分析他的命运:首先是兵力不足与起义军力量悬殊;其次是因其名气太大、树敌太多,使得农民军对其又狠又怕,有了“包饺子”的企图。
当曹文诏率领3000精锐部队进军镇宁,与蜂拥而至的农民军相遇时,他身边只有几千人马,而且周围没有援军。这导致农民军加紧包围圈,并以数万精锐骑兵突然出来包围他们。尽管曹文诏左右拼杀,但最终可能已经体力耗尽,不想被俘虏,不得已拔刀而死。此役,他的一级指挥官死亡达二十多人。
洪承畴受到战报后痛哭不已,而崇祯皇帝朱由检也对此感到痛心,对曹文诏进行了追赠和祭葬,并允许他的子孙世袭指挥佥事之职。他因此被称为明末良将中的第一人,其忠诚、勇武令人敬佩。
总而言之,由于兵力不足、孤军深入以及过于显赫的地位引起敌人的恐惧,最终导致了这个英勇善战的人物在关键时刻悲剧性的下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