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中,员外这个称呼相当于政协委员的角色。员外这个词原来的含义是指正规官职之外的那些官员。在明朝之后,员外郎这种职位就演变成了一个闲置的职务,与科举考试无关,而逐渐与财富和地位挂钩,只要愿意出钱,就可以由地主或商人购买这样的官职。
关于员外这一词汇的具体来源,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文学作品来窥见其内涵:
《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中提到:“开线铺的老实巴交张士廉年过六旬,他妈去世后,被迫独自一人生活,没有子女。”这里描述的是一个普通百姓,也就是说,即便是平凡的人也能被称为“员外”,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员外”身份的一种普及化。
在《灰阑记》第二折中写道:“他不是什么高级别的人物,我这儿有几千块钱的人都叫他‘员外’,不过是个土豪而已,没有正式的职位。”这段文字透露了当时人们如何根据财力大小来赋予自己某些荣誉头衔。
《三侠五义》第五十四回里,有这样一段对话:“白玉堂笑着说道:‘你不要害怕,我并非山贼盗匪,也不是什么大寨主。’ 伴随的话语是:‘你称呼我们为“员外”。’郭老爷听后表示:‘我虽然不敢冒充真正的地主,但请问尊敬您是哪一位?’ 这里的“employee”并不只是表面上的尊称,而是在暗示对方可能拥有更大的经济实力和影响力。
从这些文本资料可以看出,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employee”的含义发生了变化,从最初指正规官吏以外的一类人员,逐渐演变成一种能够通过金钱手段获得的地位象征。而在现代,它则被赋予了一种特殊意义,如同政协委员一样,是一种代表民意、参与公共事务决策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