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硝烟弥漫的世界中,探讨战争是否不可避免已成为学者和公众关注的话题。美国心理学家斯蒂芬·平克在《人性中的善良天使》一书中,描述了人类社会性善良天使战胜自然属性心魔的过程,他认为现代国家通过遏制争端和暴力,有助于减少战争。
然而,历史社会学家迈克尔·曼持有不同的看法。他在新著《论战争》中提出了与以往理性主义者的不同观点。在这本长达六百页的作品中,曼系统地探讨了战争现象及其成因。曼不仅定义了军事权力和战争,还区分了四种类型的侵略战争,并展示了这些现象在经验世界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对于平克关于古代至现代全球性的暴力下降趋势,曼提出批评。他指出前国家社会存在人与人之间的暴力,但群体之间的战争并不十分显著。在过去的一万五千年,大部分时间内人类生活在没有大规模冲突的情况下,这显示 warfare 并非源自人类自然属性。
而且,平克对古代死亡数据可能存在夸大的成分,而忽视了一些发生在现代世界的重大冲突,这导致其高估了古代世界的战斗伤亡率,而低估了现代世界战乱造成的人员损失。因此,对于熟悉欧洲及西方历史的大量研究表明,与之相比,在某些方面,被称为“文明开化”的欧洲实际上更频繁地参与到更残酷、更广泛范围内的事实上大规模武装冲突当中。
总结来说,对于这一切,我们应当如何理解?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我们的认知,以及我们所处时代对于此问题所做出的贡献。这不仅是理论上的探索,更是实践上的考验,为的是找到一种能让所有生命都得以存续、获得尊严与幸福的手段。这或许就是我们作为一个文明社会应该致力的方向:无论是在家庭、社区还是国际层面,都要努力促进理解、合作以及真正意义上的共生关系,以期终将消除那些带来痛苦与毁灭的事情——即所谓“warf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