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和帝以降,东汉王朝政局如同织网一般错综复杂。这种纠缠的局面,与东汉初年的皇权加强措施紧密相连。光武帝为了有效地处理日渐繁重的国家事务,极力抬高尚书台的地位。皇帝选择亲信的三公或其他大臣主持尚书台事务,而原先由士人担任的一些官职,则专由宦官担任,以便皇帝直接控制和随心指使。
权力的高度集中,不仅导致了衰乱时代少数人可以挟持皇帝,专擅朝政,而且外戚与宦官轮番执掌政权,他们之间激烈争斗,使得汉朝政治关系愈发复杂、统治也愈发黑暗。在这场外戚与宦官的反复争斗中,外戚较多得到官僚士大夫的支持,而宦官则是他们所不齿的微贱之人。
章和二年(88),章帝去世,其子和帝即位时年仅10岁,由窦太后临朝。她以窦宪为侍中内干机密出宣诰命掌握朝中实权。此后窦氏成员纷居高位飞扬跋扈,为非作歹;地方刺史守令多出自其门下。窦氏擅权,朝臣震慑望风承旨。
永元四年(92),邓叠兄弟与郭举合谋图谋杀害和帝,但被发现并被诛杀。这是宦官封侯用权开始的一步。而在此之后,一系列事件如邓氏势力的铲除、安定的君主更替,以及不断变化的人物联盟,都在塑造着东汉末年的政治格局。
元兴元年(105),和帝去世,其子刘隆即位,是为殇帝,但只活了短短一年。接着,被选中的15岁刘志,即桓帝登基,这一时期梁冀家族控制了整个政治体系,他恣意妄为违法乱纪,并且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心理状态:他公开说张常侍是我公赵常侍是我母。
延熹二年(159),梁皇后死后,桓帝始终想消灭梁氏,最终成功地铲除了他们,对于那些牵连而死者以及被免职者的处罚达到了惊人的程度。而单超等五名宦官成为侯爵,他们一共拥有1000万钱,将近天下的租税收入之一半给予他们。此后的几十年里,他们不仅能充当高级行政人员,还能养育继承自己的爵位,从而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力量压迫百姓至极端困苦状态,以致民变四起。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也有一批清廉正直之士,如陈蕃等人试图改革弊端,其中最著名的是对抗党锢之狱。但由于灵 帝对待这些清廉之士缺乏信任,最终许多清议人物遭到陷害甚至死亡。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群有识见的人们通过议论讨论来反对专横无道之行,用尽一切手段来拯救那摇摇欲坠的大厦——东汉王朝。而这些努力虽然难以改变整个社会的基本方向,却仍旧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人们对于理想社会秩序追求的一丝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