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西汉定都长安之时,关中地区不仅是京师官吏、军队、百姓等以粮食为主的生活必需品的主要供给地,更是西汉在位期间尤其是在汉武帝元狩到元鼎年间(公元前122—前111年)的大规模开拓西北边疆和提供粮秣的重要基地。为了满足各方面对粮秣等需求,除了凿漕渠从东方运粮入关外,还在关中增建了大量灌溉工程,以扩大水浇地面积,从而增加当地的粮食产量。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内,就形成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兴建水利工程,其中包括龙首渠、六辅渠、白渠和成国渠等众多农田水利设施。
其中,龙首渠是一条由地下井渠结构组成,在挖掘过程中发现许多骨骼化石,被称为“龙骨”,因此得名。尽管因土质疏松导致明渠易崩塌,但它创造了一种先进的井渲技术。
六辅渠则是由左内史倪宽主持于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兴建,是一系列辅助性小型灌溉道总称,它们引导小溪清峪、浊峪及冶峪等灌溉郑国上的高地农田,这些农田由于地势较高,不适合直接受郑国中的灌溉影响。完成后,他还制定了著名的“水令”,这是我国最早记载到的用水制度之一。
白 渔 是 在 武 帝 太 始 二 年( 公 元 前 95 年)动工建设的一项重大工程,由赵中大夫白公提议并主持。这条长200里的灌溃系统起始于谷口,与郑国系相连,并通过池阳县、高陵县与栎阳县,最终注入河流。它解决了附近地区旱涝问题,使得这些区域成为农业生产强盛的地方,其民歌赞美两者所带来的丰收:“举臿为云,决 渔 为雨。”
最后的是成 国 渔,这个工程虽然没有确切记载其建立时间或负责人,但据推测也属于武帝时期的一项重要项目。这条长约略同于白 渔 的引 水 系统源自郿县南部,沿着山麓向东流经几个郡,最终接入皇家园林蒙茏 渔用于浇园和游船活动。此外,还有其他一些更小型但仍然具有重要作用的小型灌 溃 工程,如灵轵[zhǐ纸] 渔 和 [wéi违] 渔 等。
综上所述,在西汉时期,一系列重大农业基础设施如三大泾系(以泾水为源头)、三大越系(以洛水为源头)、以及三大邑系(以洧江为源头)的建设,为该时期经济发展奢添不少力量,也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学水平的一个新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