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苞,字灵皋,一字凤九,晚号望溪,安徽桐城人。清代散文家,以其深厚的学问和卓越的文学成就,被尊为桐城派散文之创始人,与姚鼐、刘大櫆并称“桐城三祖”。
方苞自幼聪慧过人,从小便展现出了惊人的才华。在4岁时,他已经能够吟咏对联;5岁时,便能背诵古典文献中的章句;6岁随家迁居江宁旧居后,他仍然保留了桐城的地方身份。在16岁时,他跟随父母返回安徽桐城,为科举考试做准备。
24岁时,方苞来到京城,进入国子监,与其他学者交往,不久即以文章闻名于世,被誉为“江南第一”。大学士李光地曾赞扬他的文章是“韩欧复出,无逾此作也”。在32岁那年,他考取了江南乡试的第一名,并在1706年的进士考试中获得第四名的高分。然而,由于母亲病重,他未能参加殿试。
不幸的是,在康熙五十年(1706年),他因给《南山集》写序而遭株连,被下狱。尽管在狱中两年期间仍不断著述,如《礼记析疑》和《丧礼或问》,但最终被定罪处死。但是,由于重臣李光地的大力营救,以及康熙皇帝亲笔批示:“方苞学问天下莫不闻”,他得以免死出狱,并被授予平民身份,让他成为皇帝文学侍从。他后来又参与编修《乐律》,并担任武英殿修书总裁等职务。
雍正九年(1731年),他解除旗籍,并授予詹事府左春坊左中允一职。次年,又升为翰林院侍讲学士。一系列荣衔接踵而至,使得方苞成为朝廷中的重要人物。他充当了一系列重要工作,如内阁学士、礼部侍郎、《一统志》的总裁等。在乾隆元年的最后一年,即1736年,再次入南书房担任《三礼书》的副总裁。
然而,在乾隆四年的某个时候,他因为某些原因遭到了谴责,被革职。不过,这并没有阻止他的研究工作。他继续留在三礼馆进行修书,最终因病告老还乡。乾隆十四年八月十八日(1749年9月29日),方苞去世,享寿82岁,其遗体葬于江苏境内。
作为一个坚定的儒家信徒,方苞致力于恢复古代经典原有的意义与价值。他提倡一种所谓的“义法”理论,即通过儒家的经典——《易经》来理解宇宙间的一切秩序。这一思想对于桐城派散文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得这一派别成为了清代乃至整个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一股力量。
方苞生涯中共著有多部作品,其中包括注释本周官13卷、《周官析疑》36卷、《考工记析疑》4卷等。此外,还有许多论文集,如诗义补正8卷、史记注补正1卷等。此外,《左忠毅公逸事》、《狱中杂记》以及其他几篇作品也显示了他的文学才华与情感丰富性。这段历史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心间,因为它代表着知识、艺术和传统之间永恒不可分割的情感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