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朝,皇帝被称为“官家”,这源于《晋书·石季龙载纪》中的描述:“官家难称,吾欲行冒顿之事,卿从我乎?”随着宋初的皇权下降和文臣、庶民地位的提升,这一世俗称谓得到了进一步流行。宋朝后来的君主为了表达与百官共同治理天下的意愿,也没有改变这一称呼。科举制度的推行使得庶民阶层能够通过考试而上升,这也促进了“官家”这一称谓的普及。
唐末藩镇割据时期,由于中原地区经历了五十三年的动荡,并轮换过五个朝代和八个姓氏十三位君主,这导致了对“天子”的泛滥使用。在这样的背景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君权神授”的观念开始动摇。赵匡胤利用“黄袍加身”和“杯酒释兵权”的手段取得了政权,并以宽仁大度来赢得手下人的信服。
除了指代皇帝,“官家”这个词还广泛用于民间,以形容达官贵人或公婆。在宋代文学作品《野客丛书》中就有记载提到媳妇用此称呼翁姑。这一词汇可以代表三大类人:皇帝、当官的人以及公婆。当用来指代皇帝时,与正式场合下的尊敬语气不同的区别在于前者是普通语言,而后者则是礼貌用语。
两宋时期,科举选拔人才数量远超汉朝和唐朝,从底层社会涌现出的文臣,对皇帝使用“官方”这种自谦的称呼并不奇怪。此外由于文臣的地位得到认可,他们如此做出也是自然之举。而李仲容提到的《万机论》的解释,即兼具三皇五帝德性,所以曰"官方",只是作为敷衍的话,没有深入探讨其本质意义。
然而真正原因是,当时庶民社会习惯上把天子叫作"官方"。即便赵匡胤最初自号为"官方"也有迫于情势之需,而后来的几任都只能顺应流行。不过这些情况并未阻止人们继续使用这一习惯性的稱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