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回到清朝当海盗揭秘为什么只有清朝皇帝和官员才能戴着珍贵的佛珠

0

佛珠,大有学问

佛教的传入中土,发展至隋唐时期才真正进入了繁荣期,而这也是佛珠在中土广泛使用的开始。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异,生产佛珠的菩提子被香木和硬皮树的树籽所取代。这一制作方式根植于因地制宜之道,以适应当时手工艺技术和材料资源。

持珠,即那些用来辅助念经、冥想时握在手中的小型串珠,这种珍贵物品在文玩界中以“手持”著称。它们通常由十八到五十四颗精致的小球组成,还会配上一些华丽的大气装饰,如流苏或坠饰。而佩珠,则是戴在手腕上的更为常见款式,它们也逐渐演变成了现代我们所熟知的手串。在清朝宫廷里,佩珠已经开始流行起来,并且其珍宝数量与现在的手串几乎相同——以十八颗为标准。

挂珠则是悬挂于脖子上的大型串珠,它们通常由一百零八颗精美的小球组成,并配有各种装饰,如隔间或者其他细节。此外,在历史长河中,只有清朝皇帝没有哪位皇帝敢于公开佩戴这样的宝物。据史料记载,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时期,清朝政府就一直推崇藏传佛教,并且经常将这些珍贵物品赠送给属下作为礼物,同时各级官员也会把它们作为贡品呈献给君主。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百零八颗子的高级挂珠演化出了成为清代宫廷服饰标准之一的一种特殊形式——即朝珠。从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些古老画像可以看出,只有顺治帝和他母亲孝庄文皇后曾经穿着这样的衣服,没有他们家族成员。但自康熙帝之后,每位历代妃嫔都选择佩戴这种装饰性的项链。

随着满族入关并建立稳固统治后,对国家仪式服装制度进行了不断完善,使得它不仅仅是一种日常穿着,更具有一定的礼乐教化功能。而朝珠正是在这一过程中逐渐确立为宫廷冠服必备之物,其制作规格甚至被编纂进了《钦定大清会典》—乾隆二十八年的官方文献。这体现了官方对于此类文化象征符号重视程度,以及对其规范性要求的严格执行力度。

标签: 商朝政治制度与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