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珠,大有学问
佛教的传入中土,发展至隋唐时期才真正进入了繁荣期,而这也标志着佛珠在当地文化中的重要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制作材料因地制宜,从最初的菩提子转变为使用香木和硬皮树籽。这一过程中,根据不同的用途,将佛珠分为三大类:持珠、佩珠和挂珠。
持珠,是指供信徒在手中念经所用的念珠,它们通常由十八到五十四颗不等的子珠组成,并配以华丽的大理石或玉饰,以及飘逸流苏;佩珠,则是戴在手腕上的念珠,也就是后来文玩界中的著名手串。清代宫廷已开始流行这种装饰,这与今日的手串设计并无二致。而挂 珠则是悬挂于脖颈上的念串,由一百零八颗精美子珠编织而成,并配以精细雕刻的佛头、隔间以及其他装饰物。
历史上,只有清朝皇帝及其官员会戴上这些神圣的佛珍宝。在努尔哈赤、皇太极时期,清朝政府就已经开始支持藏传佛教,并将其作为一种赏赐品给予臣下。此外,每位官员和将领都将它们视作高贵礼品进贡给皇室。最终,这种样式源自藏传佛教念诵仪式中的典范,被定型为清朝官方冠服佩饰标准,即“朝”字样的“朝”。
从常见的一百零八颗子的上品级别的手串演化而来的“朝”,成为清代宫廷服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大量图像显示,从努尔哈赤到顺治帝,没有一人佩戴过这样的“朝”,但他的妻子及母亲却均佩戴了这一象征权力的装饰符号。一旦康熙帝登基,此类象征便成为历届帝后必备之物,不仅如此,还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心灵意义。
随着满族入关后的国家制度逐渐完善,以及对国俗礼乐教育功能日益重视,“朝”的制作与佩带规范也被详细记录于乾隆二十八年编纂的《钦定大清会典》之中。这不仅体现出官方对于此类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的高度重视,更凸显出它在满足社会需要方面扮演着特殊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