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彭木根的职业生涯中,每当他被问及选择研究与教学而非外企工作时,他总是会回应:“如果计算机专业毕业生都去当‘码农’,那我们国家通信领域的科技创新谁来做?”这位北京邮电大学(北邮)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执行院长、教授曾经决定放弃求职,踏上了通信科研之路。
自2000年进入移动通信领域以来,彭木根致力于人口密集区域的移动通信系统精巧基站和智能无线组网研究。他不仅推动了“3G突破、4G并跑、5G领跑”,还为我国自主研发的密集无线网络技术成为国际主流作出了贡献。日前,他被授予2021年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在他的早期教育阶段,当其他同学追逐编程语言的熟练程度时,彭木根却有着更大的野心。他意识到自己无法进行理论和技术创新,只能被动地应用已有的成果。因此,他决定跨专业考研,并报考北邮移动通信专业。此举让他能够深入研究TD-SCDMA,这是一项以我国知识产权为主,被国际广泛接受和认可的移动通信国际标准。
随后,在导师指导下,彭木根涉入我国3G“深水区”,率先开展TD-SCDMA组网理论和关键技术攻关。在这个过程中,他提出了多用户检测和波束赋形增益因子,以及单小区和多小区容量分析模型等重要概念。这一系列研究成果不仅改变了对我国3G能力的看法,也使得《TD-SCDMA移动通信系统》一书成为“我国3G产业宝典”。
博士毕业后,彭木根继续留校,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在他32岁评上博导、34岁评上教授之后,他开始感受到在国内外学术界存在的一种差距——虽然他在国内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其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一流期刊上的情况并不多。为了弥补这一短板,他出国访问学习,与美国普利斯顿大学教授文森特·珀尔合作,并成功将自己的科研项目申请首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资助。
通过不断探索痛点并转化为产品或解决方案,使得他的科研成果走出国门。一篇关于热点区域无线组网的问题引发了他的思考,最终导致了一整套分层异构协同关键技术解决方案,其相关成果荣获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荣誉。此外,他还积极进行专利转让,将核心知识产权转化为实际应用,为灵巧小基站及其相关产品提供支持,使其能够在体育场馆等热点区域得到大规模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