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赵昚南宋第二位皇帝宋朝第十一位皇帝指南之舟在宋朝地图上留下深刻印记

0

赵昚,南宋第二位皇帝、宋朝第十一位皇帝,字元永。出生于靖康二年(1127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是宋太祖赵匡胤的七世孙。绍兴二年(1132年),被高宗选中养育在宫中,绍兴三十年(1160年)被立为皇子,并受封开府仪同三司、宁节度使。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五月,被立为皇太子,改名赵昚。在同年的七月,他继承了父亲高宗的位置成为新一任的宋孝宗。他在即位后的第二个月,便下诏召回主战派老将张浚入朝,以共商恢复河山的大计,并且接受史浩的建议,为岳飞冤案平反。

他还重用主战派大臣,如张浚和秦桧等人,以备战争。隆兴元年(1163年),他任命张浚为北伐主帅,但最终因内部不和与金军优势而失败。此后,他转向内政,加强集权,对吏治进行整顿,裁汰冗官,并惩治贪污,使得百姓生活安康。

淳熙十六年(1189年),赵昚禅位于第三子赵惇,即为光宗。他自称太上皇,在家居慈福宫期间,被尊号寿皇圣帝。在位二十七岁,最终于绍熙五年的六月逝世,其谥号哲文神武成孝皇帝。庆元三年,其谥号又加以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

作为一代伟大的君主,赵昚在南宋历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记,不仅因为他的军事改革和对岳飞冤案的平反,更因为他坚持理政,无私廉洁的品格,以及他对国家及民众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他是南渡以来诸多君王中的一员,被后世誉为“卓然为南渡诸帝之称首”。

标签: 商朝政治制度与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