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的文坛上,朱彝尊以其卓越的学识和精湛的词作著称。他的字号锡鬯,号竹垞,小长芦钓鱼师,又名金风亭长。他出生于浙江秀水(今嘉兴市),并且在康熙十八年中举科博学鸿词,被授予翰林院检讨一职,并入直南书房。在那时,他参与了《明史》的编纂工作,也曾参加江南省试题的评阅。但是,由于健康原因,他未能完成所有的事务便回归到了家乡。
朱彝尊擅长写作和考据,而且他的诗歌风格整洁而雅健,与当时其他词人如王士美齐名。他被认为是清初大词派之一的开创者,以他为代表的是浙派(也称“浙西派”),与陈维崧所代表的阳羡派共同支配了词坛。经过八年的努力,他在1678年出版了《词综》这部重要选集。这本书收录了唐、五代、宋、金、元时期共660家的2250多首诗句,以作者时代先后为序,并附有作者小传和一些宋、元人的评论,这些都使得它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个宝贵资源。
朱彝尊对待词曲有一套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好的作品应该醇雅,不宜过多使用“硬语”或“新腔”。他推崇姜夔和张炎,他们被视为正宗,而他自己则说:“虽然我对待诗歌有不同的看法,但我更倾向于让我的作品表达一种深远而微妙的情感。”这种观点在当时是非常流行的,因此他的作品也反映了一种寄托兴亡之情。
然而,朱彝尊对于诗与詞之间差异也有自己的理解。他认为韩愈关于欢愉之言难工而愁苦之言易好的观点,只适用于诗,而不是詞。“至於詞,或不然,大都歡愉之辞,工者十九,而言愁苦者十一焉耳,”因此,“詞則宜於宴嬉逸樂,以歌咏太平,此學士大夫並存焉而不废也。”
尽管如此,有些批评家认为朱彝尊的话过分强调技巧,而忽略了深度。不过,无论如何,《静志居琴趣》卷中的一篇文章特别引起了人们注意,其中包含了一种独特的声音和意境,它们超出了常规,使得这篇文章成为了佳构。而且,在近现代评价中,如周颐赞扬这一篇文章具有无比美丽,因为它能够将读者的心灵带到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