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对领土的坚守源于其建立之初就已经明确的扩张政策,即“以夷制夷”,通过军事征服来巩固边疆,增强中央集权。
清朝在历史上多次面临外部压力,如俄国、英国等列强不断渗透东北亚和华南地区,试图将清朝视为他们影响力的范围内。然而,清政府始终坚定立场,不仅拒绝了外国势力的侵略,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抵御外敌入侵,比如修筑长城、设立绿营等。
在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虽然签订了《南京条约》,但并未放弃对领土完整的追求。例如,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中国通过太平天国运动反抗英法联军,并最终取得部分战利品。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由于列强之间的角逐和国际形势变化,加上中国内部政治动荡和社会矛盾激化,使得清朝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一些省份甚至有意独立或被外国势力扶植,但这都遭到了中央政府坚决镇压。
不过随着辛亥革命爆发以及十月革命后的俄国内忧外患,加之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环境发生巨变,最终导致了1911年10月宣布成立中华民国,从而标志着清朝作为一个政体走向了历史尽头,其对领土不愿割让的心态也随之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