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被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令。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不认同天赋的道德观念,而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他在重新整理儒家典籍方面也有显著贡献。世系《元和姓纂》载“晋有荀林父生庚裔荀况”,而关于春秋时期荀氏的记载见于桓王十三年(公元前678年),“晋曲沃灭荀,以其地赐大夫原氏黯,是为荀叔”。
他于五十岁开始游学于齐国,当襄王时代最为老师之一。在楚兰陵被春申君以为令,但春申君死后,他被废黜,并在韩非、李斯等法家的支持下继续他的研究工作。他是第一个使用赋名称并以问答体写作的人,与屈原一起被称为辞赋之祖。在秦朝期间,他对秦国予以肯定,同时也批评了他们重视刑法吏治而轻视仁德士君子的方略。
他还曾到过赵国,与临武君议兵于赵孝成王面前,最终老死于楚国兰陵。他曾传道授业,有两位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韩非和李斯,以及科学家张苍均为其门下高足。他的著作集被编纂成《荀子》,直至清代学兴盛才开始得到更多注释和校订。现代研究者也较多,对他的学说进行了深入分析。
晚年的代表作包括《劝学》。帝术《史记》记载李斯乃从 荀卿 学帝王之术,这体现出了他对政治实践的贡献。而北宋苏轼则在《论语·孟子·梁惠王篇》中赞扬了孔子的继承者—— 荀子 的明智治理国家的方法,并认为这比其他任何哲学都要好。此外,他还从各家的理论中汲取精华,并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人类社会历史观,使得先秦哲学更加丰富多彩。
总结来说,作为战国末期的一位重要思想人物, 荀子的理论不仅对于儒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自然观上的天人相分以及道德观上的化性起伪,都成为他独树一帜的地方,也让我们今天能够更全面地理解那个时代复杂多变的情形和人们思考的问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