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中叶,国力衰弱,内部矛盾激化,外患连绵不绝。天启年间(1620-1627),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在河北、山西等地不断扩张势力,对明朝构成了严重威胁。
同时期,清军也开始崛起,其领袖努尔哈赤在辽东地区建立了后金政权。努尔哈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统治,如设立八旗制度,将士兵分为四等八旗,每个家族只有一位子弟入伍,这种制度极大地增强了后金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袁崇焕是明末著名将领,他曾多次击败后金,并且成功守卫北京。在他的努力下,明朝得以暂时稳定局面。但袁崇焕的政治手腕较为过于独立,他与宦官魏忠贤发生冲突,最终被迫自杀身亡,这对抗击清军的斗志给予了沉重打击。
天启七年的秋季,大批南方流民涌向京城,在皇帝和宦官们腐败无能的情况下,他们成为了一股不可调和的力量。这场社会动荡导致经济衰退,加剧了国家危机,为李自成发动起义创造了有利条件。
1644年4月25日,李自成率部攻占北京,而这也是他最大的错误之一,因为这一举动让清军得知内忧,便乘机进犯。同年5月23日,一支由吴三桂率领的大规模清军队伍从山海关进入中国腹地,与李自成对峙。此战结果是双方都受损,但由于吴三桂背叛并投降清王朝,最终决定性一役是在此之后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