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沂水县的1932年春天,一个名叫刘醒民的摄影家诞生,他的生命与镜头紧密相连。1948年,当中国正迎来解放战争的高潮时,刘醒民拿起了照相机,与“小八路”的称号同行。他从鲁中军区宣大被选入美术组,学习画抗日宣传画,但未久,他转而投身于摄影工作之中。
那一年的夏季,刘醒民随着南下随营干部学校,从山东聊城到河南省洛阳,一路急行军。在那里,他遇见了刘邓大军(第二野战军)的文工团,那里是他新生的舞台。在美术组炜克同志指导下,他创作了一套十五尺长的连环漫画,以“缴枪不杀”为主题,将解放郑州、开封中的故事生动地展现出来。
然而,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刘醒民发现了自己真正的心意——拍照。1948年冬季,当他在二野部文化部驻地碰上摄影组长袁克忠时,便决定彻底改变自己的职业道路。尽管没有请示上级,但他坚定地选择了成为一名摄影师,并在没有得到正式调换的情况下加入文化部的摄影组。
直到南京解放后的一次大会上,正在忙碌拍照任务的刘醒民遇到了陈裴琴部长,并向其坦白了自己的行为。不过,这次无心之举并没有遭受严厉惩罚,而是在陈裴琴的一声鼓励之后,被视为一种新的开始。自此以后,刘醒民以他的快手和对历史深刻洞察,为周恩来总理及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生活留下了一些珍贵照片,也记录下了人民解放军浴血奋战的情景,以及全国各族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小细节。
随着时间流逝,一系列重大事件也逐渐发生:1950年的西南进军,让 刘醒 民再次背起他的老朋友——照相机;他跟随四十七师拍摄那些激烈争夺的人类戏剧,从贵州到四川,再到重庆,都留住了一幅幅历史真实图像。而这些照片,不仅成为了历史文献,更是时代精神与英雄气概最直接、最真实的声音。此刻,我们仿佛能听到那些沉默岁月里的呼唤,却又无法忘记那份由镜头捕捉而来的永恒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