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沂水县的1932年春夜,一个名字被刻在了历史的长卷上——刘醒民。他的故事如同一幅幅摄影作品,记录着中国人民解放军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一幕幕。从1948年起,他开始踏上摄影之路,与“小八路”一起穿越山川,见证了解放南京、开封的辉煌时刻。
那年的春天,“小八路”刘醒民与美术组并肩作战,用画笔书写抗日宣传画。他曾用布制成十五尺长连环漫画,以“缴枪不杀”为主题,展示了解放郑州战斗中的英勇事迹。这套作品悬挂于郑州市大街,让人难忘。
然而,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刘醒民发现了摄影艺术的魅力。在二野部文化部驻地,他遇到了袁克忠,这位摄影组长让他看到了快门下的世界。随后,他主动请求跟随学习,并在未经请示的情况下加入了摄影组,从此展开了一段新的职业生涯。
直到南京解放,当他向陈裴琴部长坦白自己的决定时,没有受到责备,而是获得了解释和鼓励。1949年春季,随着刘邓大军(二野)向长江岸边进军,刘醒民和其他战士捕捉每一个关键瞬间,用晒兰图法将底片变成了历史画报,为部队增添活力和斗志。
当秋风轻拂四川平原时,四十七师再次启程,一同前行的是 刘醒民手中的照相机。他拍下了一系列关于党阳、岷江抢渡、乐山、成都外围战等场景的照片,这些珍贵记录留存至今,是对英雄时代的一份沉甸甸回忆。
1950年初,当西南军区成立并创办《西南画报》时,刘醒民已成为一名资深攝像师,无论是在前线还是后方,每一次按下快门,都是一次时间旅行,一次对历史真实面貌的捕捉。此生,不知疲倦,只愿以镜头见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程,每一帧照片都是心血与汗水凝聚后的宝贵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