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晋末年,政治危机四伏,各方势力纷争不休。司马伦作为东平王的儿子,他对权力的渴望与日俱增。在这场混乱的局面中,司马伦看到了篡位的绝佳机会。
公元265年,由于晋武帝司马炎去世后,其孙司马衷继承了皇位,但他仁弱无能,被朝中的宦官专权。宦官们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便扶持起了一系列的傀儡君主。这时,司马伦认为这是自己篡夺政权的大好时机。
同年八月初九日(《资治通鉴》记载),司马伦发动政变,在高门之下诛杀了当时掌握实权的宠妃杨艳及其父杨骏,并趁机废黜晋惠帝,将其囚禁起来。随后,他自称为“太保”,并以此名义拥立自己的幼弟司馬覲为帝,即晋愍帝。
然而,这次政变并没有带来长久的和平。因为五胡民族不断侵扰边疆,而内忧外患相继发生,加上国内各族人民普遍反感朝廷腐败和宦官专权,所以民心向背摇摆不定。此外,由于被迫接受由五胡贵族推举的人材出任要职,使得朝堂上的士人也开始怀疑这一系列安排是否合适。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地方豪强和少数民族首领也开始寻求独立或是建立新的国家,从而加剧了中央集權逐渐瓦解的情况。而这些事件最终导致了西晋灭亡,以及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国”时代(魏、蜀、吴)的开端。在这个过程中,“五胡乱华”成为一个标志性的词汇,用来形容那段时间中国北方及周边地区社会经济文化遭受严重破坏的一段历史时期。
尽管如此,对于这段历史来说,无论是从哪个角度看,都不得不提到那个关键人物——司马伦。他虽然短暂地占据了一席之地,但他的行为却直接促进了西晋灭亡,也间接影响了中国历史走向多样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