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汉十一年春,中国古代军事史上威名赫赫的大将韩信,在长乐宫被斩。罪名是谋反。之前,他因这个被夺爵削封,从统辖两淮一带八十八城的楚王贬为不过拥有几千个农户的淮阴侯。时在汉六年十月。不过,前一次谋反虚实难辨,这一次却是板上钉钉,证据确凿。
当时汉高祖刘邦正带领大军忙于平定钜鹿太守陈豨的反叛,朝内空虚。韩信见时机来到,暗中给陈豨送信,打算里应外合,一举颠覆刘氏王朝。如此关乎自己九族安危的大事,却没有严格作好保密工作。一名得罪了他的手下人被杀,他的手下人弟弟怀恨在心,将此事偷偷告知朝廷。当时有忠心耿耿的老丞相萧何在朝中,他发现并利用了这一机会,最终诈称前线传来高祖平叛胜利的消息,以便百官进宫朝贺。在半信半疑之际,被武士捆缚,就在长乐宫钟室,一代名将身首异处。
对于名人离世留下的遗言,我们历史从不吝惜自己的页面进行记录。这次,也是那么庞博,没有理由不记录。于是,太史公司马迁带着复杂感情记下了这段话:“信之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言计,是为儿女子所诈,不亦天乎!’”
二
司马迁对历史人物记述客观公允,即使对于他写楚汉相争的两大巨头刘邦和项羽而言,也写了他们各自的一面善恶。他对韩信功成直至谋反被杀仅泛泛而书,是因为风云年代有事可记,而天下已定无事可记,便简单、平淡地收尾。此即《史记·淮阴侯列传》所占篇幅仅次于写刘邦和项羽,对其欣赏之情浓墨重彩。在封建史家眼中,由于重要的地位,使得不能绕开,但若只站在正统立场,则往往忽视其非凡性,让后人难以理解其真实面貌。
最终司马迁以“太史公日”开头,为人物总结评价:“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比周、召、太公之徒。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叛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我爱太史公,但对这一评价无法认同。我认为最后走向谋反的是环境与人的关系造成的,“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只是美好的想象,有刘邦坐镇,无论如何都不会改变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