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人们往往将中国的印象与饥饿和食物短缺联系起来。然而,如今的越南,其粮食产量之高令人瞩目。那么,在明朝时期,明朝为何放弃征服越南?为什么选择放弃这片富饶之地?这些问题深具价值,值得我们探讨和学习。下面,我们将一同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越南红河三角洲确实是一块肥沃的农业区,但粮食并不能直接转化为金钱,它需要通过贸易手段来获取资金。在历史上,越南北部各个政权都明白这一点,他们重视海外贸易,不仅是为了税收,还能通过当二道贩子赚取额外收入。
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商船可以直接从印度洋进入南中国海,而不必再经过北部湾地区。不过在明初时期,这种衰落还未十分显著,因此北部湾作为中转站依然扮演重要角色。
然而,明朝以其特定的德行而闻名,那些摧毁自由贸易、打压工商业发展、对工匠如奴隶对待、农民如农奴使唤的做法,是该时代的一个标志性特征。当明朝利用安南国内的混乱吞并安南后,他们复制了自己本土的模式,将安南内外的人力资源进行大量掳走,并课以重税及徭役。此外,当他们摧毁了自己的海外贸易后,也试图摧毁安南的海外交易网络。
这种倒行逆施激起了越 南全体人民的大规模反抗,从地方豪强到知识分子,再到平凡百姓,都对明朝统治感到不满。而由于明朝破坏了自身及安纳姆国境内所有国际贸易,所以维持在那里的统治成本极高且无法自给自足。加之反抗军遍布全国,使得清剿变得无比艰难。
尽管红河三角洲是一个理想的地带,但由于缺乏资金支持,对于要控制的地方行政体系来说几乎不可行。不论有多少粮食,最终也没有用武之地,因为到了晚期,只能控制沿岸少数据点,其余则是反抗军的地盘。这意味着,即便获得了一定数量粮食,也只能勉强维持生存状态。
黎利发动蓝山起义之后虽然屡次失败,却能够迅速恢复,因为他所领导的是一个由广泛阶层组成的大规模抵抗运动。在此过程中,他建立了一支兵种齐全且战斗力强大的军队。这导致最后一次战役——支棱之战,在那里黎利击败了柳升率领东路援军和沐晟率领西路援军(实际上西路已经失去了存在意义),基本上彻底结束了明朝在安纳姆的地位最终瓦解。
因此,最终双方达成了协议: 明军带着武器、装备、家眷以及被释放的人员撤出安娜姆。但黎利仍需面临新的挑战:北部湾航线衰落是不可逆转的事实。他把希望寄托于占城,以控制占城航线和中转站,以抽取更多税收。但这个策略最终也告失败,因为东西方船只发现可以绕过占城进行直航,从而取消了必要经由占城的手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