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人们往往将生活的印象与粮食的充足联系起来。然而,当我们谈论到明朝时期,他们为何放弃了越南,这一问题则显得尤为复杂和有趣。以下,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一历史之谜。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越南红河三角洲确实是一片肥沃的产粮地,但粮食本身并不能直接转化为金钱,必须通过交换来获得财富。这一点在历史上一直是越南北部政权所重视的。由于当时航海技术不发达,商船从印度洋进入南中国海后必须经过占城和红河三角洲区域才能抵达广东或福建,因此历代统治者高度重视海外贸易,不仅通过税收抽取商路利润,还参与二道贩子活动,以满足其财政需求。
尽管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海船可以直接向东穿行,从而减少了北部湾作为中转站的地位,但在明初时期,这种衰落尚未完全显现,而海外收入仍然占据重要比重。此外,由于明朝对自由贸易、工商业发展以及底层人民待遇持反动态度,它摧毁了安南国内的一切经济活动,将其变成一个低效率、高成本的统治体系。
因此,在明军征服安南后,它们复制了相同模式:大量掳走安南工匠以廉价劳动力出卖;加剧农民负担,使他们承受重税及繁重徭役;更致命的是,摧毁安南及其本土海外贸易。在此背景下,即使是优质产粮区,也无法提供有效支持,因为明朝已经破坏了自己的海外贸易网络,并且依赖于本土财政支持维持其在安南地区的控制力。
随着反抗运动蔓延至各阶层,以及黎利领导下的蓝山起义持续斗争,最终导致明朝控制范围缩小,只能维持对红河沿岸少量据点。而即便如此,对付全民皆兵的人民战争,无疑对于明朝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支棱之战中黎利领导下的反抗军成功击败并歼灭了柳升指挥的大量援军,此后明朝在安 南地区几乎丧失所有影响力,只好采取荣誉投降,与黎利达成协议退出该地区。
最后,即使黎利面临北部湾航线衰落的问题,他也寻求扩张至占城,以掌握剩余航线和贸易枢纽。但最终这些计划也不再可行,因为东西方之间无需再经由占城进行直航,从而彻底改变了全球交通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