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明朝的第二位皇帝,在位期间称建文帝,其年号为“建文”。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懿文太子朱标的次子。由于早年的嫡长子朱雄英早夭和嫡母常氏去世,朱允炆继承了嫡长孙的地位。
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当时仅21岁的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在他的叔父们中,有人认为他缺乏军事才能,但为了确保王朝稳定,他仍被视为最合适的人选。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6月30日,明太祖驾崩后,梅殷辅佐新君,即便如此,当天下午,梅殷等人向南京城内宣布了新的皇帝:即17岁的建文帝——朱允炆。
作为一个书生出身的君主,他以儒家经典著作著称,对于政治改革抱有理想主义。他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宽政、削藩政策,以期改善社会状况。然而,这些改革未能避免国内矛盾激化,最终导致靖难之变,由燕王朱棣发动对抗中央政府。这场斗争最终导致建文帝失去了权力,并且关于其后来的命运,没有确切资料可供考证。
尽管如此,在历史上,他仍然留下了重要影响,因为他的统治与传统观念相悖,使得后世评论者对他持有复杂情感。而在南明弘光元年七月,以与显皇帝庙号复而追谥惠宗,并曾有人以其年号而称建文帝,是这段历史上的其他形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