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内阁制简介:明朝内阁的特点及成因是什么?
一、形成时期长且始终未取得法定的地位
从永乐开始,历代皇帝都在不同程度上寄大政于内阁。然而,他们谁也不敢担当违反祖制的罪名,谁也不愿从已经取得彻底胜利的皇权中,又拿出一部分给阁臣分享。因此,内阁进展缓慢,而且始终未能成为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
二、与皇权矛盾重重又屈服于其之下
阁臣与皇帝之间存在矛盾,不仅体现在封还诏旨等问题,还常常表现为阁臣不断提出辞职。同时,由于基本上都是文学侍从之臣出身,入阁后权力大小只决定于票拟被采用的情况,所以呈现为不稳定,没有保障,没有连续性。
三、受制于司礼监而不得不走其路子
在中枢系统中,内阁有票拟权,而司礼监有批朱权,是一种双轨制。但由于双方地位特殊,使得内 阁难以与司礼监抗衡,他们之间只能有对权力的激烈争夺。即便是严嵩和张居正这样的显赫人物,也必须讨好司礼监,这足以证明这一点。
四、与六部经常互争雄长
历代及明初,六部均隶属于丞相,但随着撤销中书省并提高六部品秩后,它们变成了直接对皇帝负责的机构,有完整的职务,并且在宰相之上。但随着内阁品位提升以及获得票拟权,一方面使得六部在不同时间和不同的程度下受到侵蚀;另一方面,由于内 阁并不像中书省一样,其影响力也无法完全取代六部,因此两者之间仍然存在着持续不断的地缘政治斗争。
综观来看,在明朝时期,无论是在形式还是实质上,都没有一个既能确保自身稳定又能够有效监督和约束皇权的大型政治制度出现。这一点,与汉唐宋时代相比,可谓是一个巨大的倒退。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那些如严嵩和张居正这样显赫的人物,其业绩也远远不如前辈所展示出的水平,这也是由他们缺乏实际经验,以及受到太监干预而造成的一系列问题所致。此外,由于他们的地位总是脆弱无保障,被迫依赖宫廷太监支持,从根本上讲,这种制度不能真正起到对抗过度集中的君主统治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