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中国明朝社会中知病亦知音的智慧至今绵绵不绝一览表(图)

0

董寿平、黄胄、黎雄才、范曾在1984年共同创作了《知音图》。魏良辅在改革昆山腔的过程中,频繁往来于鹿城(昆山)和娄东(太仓),他的朋友圈主要包括苏南一带的人士。值得注意的是,魏良辅的社交圈中,有许多人既擅长曲艺又懂医,这些人的知名度非常高。这是什么原因呢?

周似虞是常熟人,他以医术著称于吴中。他向魏良辅学习曲艺,“曲尽其妙”。钱谦益在《似虞周翁八十序》中赞扬他“既以医游贤士大夫,又时时游少年场,与游人酒人,轻衣骏马,美酒食,列歌从,如承平王孙”,“每中秋夜坐生公石,歌伎负墙,人声箫管,喧嗽不可辨。翁一发声,林木飘沓,广场寂寂无一人”。周似虞每年都会去虎丘山唱曲,而钱谦益则写诗赞颂他:“此翁少好游,游兴老不衰”。尽管四处都是喧闹,但只要他一开口唱歌,那偌大的广场上就会变得静默无声。

赵瞻云同样是一位技艺高超的人物。他自幼父母双亡,在三次婚姻后也丧偶,他性格孤独喜欢吟诵。在万历年间,他和张野塘一起被招为文渊阁大学士王锡爵的门客。王锡爵请辞回到太仓后,以拍曲为乐趣。赵瞻云的技术如此精湛,每当他演奏“酒酣耳热”、“曼为长讴”,观众们都被深深吸引,不敢发出任何声音。

魏良辅在潜心研究昆山腔之前,是一个悬壶济世的医生,一天到晚忙着把脉开药。如果没有拍曲这个爱好,他很难养家活口。但正是因为他们先与魏良辅切磋医道,由于志趣相投,他们才渐渐向他学习拍曲,并成为他的入室弟子。

事实上,从明至清,有很多医士兼有音乐才能,如明代医学家吴履震撰《五茸志逸》记载:上海名医秦昌遇是文学家秦裕伯的裔孙,不仅喜作诗,还常与文坛大家交流唱和,有《澹香堂诗文集》之作。“家有台池花榭、歌姬舞女”。

或许是从魏良辅开始,就有一批来自医学界的人加入了昆剧界,或出生于医学家庭。在清代,最著名的是徐大椿,一位同时也是名医的大师。而叶堂,即清代著名度曲家的叶某,其家族几乎都是学medicine的人。这说明这种结合医疗与艺术的情形,在中国文化史上一直绵延不断直到今天仍然存在。

标签: 商朝贸易与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