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寿平、黄胄、黎雄才、范曾在1984年共同创作了《知音图》。魏良辅在改革昆山腔的过程中,频繁往来于鹿城(昆山)和娄东(太仓),他的朋友圈主要包括苏南一带的人士。耐人寻味的是,魏良辅的社交圈中,有许多同时擅长曲艺又精通医术的人物,如周似虞和赵瞻云,他们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周似虞是常熟人,以其医术闻名于吴中。他向魏良辅学习曲艺,“曲尽其妙”。钱谦益在《似虞周翁八十序》中赞扬他“既以医游贤士大夫,又时时游少年场,与游人酒人,轻衣骏马,美酒食,列歌从,如承平王孙”。每到中秋夜,他坐在生公石上唱曲,而他的歌声能让林木飘沓,使得广场上的喧闹声消失。
赵瞻云同样是一位技艺高超的艺术家。他自幼父母双亡,不断经历三次婚姻丧偶,一直保持着孤独且喜欢吟诵。在万历年间,他与张野塘一起被招为文渊阁大学士张野塘门下的客卿,并参与拍曲活动。赵瞻云的技术极为出众,每当他演唱“酒酣耳热,曼为长讴”,四座便会辟易,无论是成人还是少年,都无法不沉醉于他的声音。
魏良辅作为一个悬壶济世的医生,在研究昆山腔之前,是一个日理万机之人。如果没有先前的学识背景,他很难养家活口,更何况要成为一名专业的拍手者。这也许正是因为他们之间既擅长医学又擅长艺术,有共同的情趣和见解,所以才能相互切磋学习,从而成为彼此的心灵伴侣。
事实上,在明清时代,这样的现象并不罕见。例如明代吴履震撰写过《五茸志逸》,记载了上海名医秦昌遇如何喜爱文学并常与文坛大家交流诗词。而叶堂,即清代著名度曲家,也是一个兼具医学知识的人物。此外,《松江府志》还记载了明代名医秦景明如何通过优伶表演来治疗病患,其方法既考验音乐技巧也体现医学智慧。
总之,从魏良辅开始,这种结合医学与艺术两方面能力的人才,就像一股永远流动不息的小溪,最终形成了一条绵密连贯至今的大河——社会中的智慧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