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一个大一统王朝初定其位,无不渴望四方宾服。明朝也不例外,朱元璋登基之初,即派使臣携国书至日本,表达了两点意图:首先是希望他们来朝贡;其次是责令他们解决扰乱明朝边境的倭寇问题。然而,当使者抵达日本后,却遭到了杀害。这样一来,泱泱大明,被小小岛国羞辱了,这让朱元璋愤怒不已,他扬言要出兵征服日本。
面对朱元璋的威胁,日本摄政王怀良亲王回信以相抗衡。这封信既保持了一定的礼貌和谦逊,同时又蕴含着坚定的态度和“奉陪到底”的决心。这背后的原因与两场重大历史变故有关——南宋灭亡,以及日本抗击蒙古入侵。
在南宋时期,中国是日本仰慕的榜样,但随着南宋覆灭、日本开始哀悼,并且通过抗击蒙古大帝忽必烈发起的大规模海上远征而提升了自我信心。在那之后,对于中国的看法发生了变化,从崇拜转变为平等甚至自视更高。
尽管百年后汉族复兴成功,但继任的明朝在日本人的眼里已经失去了作为正统地位的大中华文明象征。朱元璋轻视这个小国,而他认为自己拥有足够力量去制服它。但实际上,在他的眼中,只有战胜蒙古才能证明自己的强盛,而这并非轻易能够实现的事业。
面对朱元璋不断加压的情况下,不仅怀良亲王依然坚守立场,而且还指出了几个关键点。他认为,由于中国未曾有过真正意义上的海上扩张或征服岛屿国家,因此如何应对这一挑战仍是一个未知数。此外,他也预测到即便如此,大明皇帝最终不会采取行动,因为这超出了任何现代君主所能做到的范围——因此这种威胁不过是一种虚张声势而已。
正如怀良亲王所料,最终没有发生战争。不知是否因为怕受到神风暴雨般袭击,或是害怕重蹈覆辙;或者说,是一种韬光养晦、选择留住话语中的权力和尊严。而最终,在丹书铁券中规定将日本列为“不征之国”,可以看作是一种妥协,一种承认双方都无法改变现状,也就是说,即便是不平等的地位也被接受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