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西汉定都长安之时,关中地区不仅是京师官吏、军队、百姓等以粮食为主的生活必需品的主要供给地,更是西汉在位期间尤其是汉武帝时期拓展西北边疆的重要基地。为了满足各方面对粮秣等需求,除了凿漕渠从东方运粮入关外,在关中地区增建了大量灌溉工程,以扩大水浇地面积,从而增加当地的粮食产量。在短短几十年内,龙首渠、六辅渠、白渠和成国渠等农田水利工程相继建立,这些工程以井渠技术为特点,是当时先进的水利建设。
龙首渠被认为是在汉武帝元狩到元鼎年间(公元前122—前111年)开挖完成的一条引洛水灌溉重泉盐碱地的大型灌溃工程。这项工程由一名叫庄熊羆的人提议,他向皇帝上书建议开凿这条通道,以解决临晋人民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请求。由于土质疏松,当初采取了使用井渠结构来避免塌陷的问题,这种结构包括地下行水路线和竖井两部分。最深的竖井可达40多丈,因挖掘过程中发现许多化石,被称作龙首。
六辅渠则是在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由左内史倪宽主持兴建的一系列小规模辅助性灌溉项目,它们分别引自冶峪、清峪和浊峪等小溪,将这些溪流用来补充郑国渠上的高处农田,其后又制定了“水令”,成为我国早期用水制度之一。
白 渔 是在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动工并且于同一朝代完工的一项重要灌溃工程,由赵中大夫白公提出并领导建设。这条河流起源于谷口附近,与郑国不同,它南面流经池阳、高陵及栎阳,最终注入于黄河。这段距离达到200里左右,并且使得周围数千顷土地得到有效利用,使得这里成为一个非常丰富的地方,不再担心干旱或洪涝,而民众也因此歌颂它如诗一般:
"衣食京师亿万之口"
虽然白 渔 的总面积比不上郑国,但它具有更好的排泥能力,因此能够长时间发挥作用直至唐宋时代。而另一方面,郑 国 渔 在很短时间内就因淤积而失效。
最后,还有成国 渔 被认为是在汉武帝统治期间建立的一个与之相似的巨型灌溃系统,以沿着北面的河岸运行,从郿县开始,然后经过几个县,最终汇入蒙茏 渔 作为上林苑中的供养系统。成国家设立后,即成为该区域最主要的地标性建筑物之一,也因为其设计允许大量土地获得良好的肥料,所以能产生更多收获,并使这个地方更加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