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灭亡的教训:士大夫如何偏见误国
在中国历史上,有些人虽然对孔孟之道了如指掌,心向国家,却也因头脑僵化、教条主义和片面观念而失去了解决问题的机会。这一现象不仅给国家带来了严重危害,也是明朝最终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俺答汗求贡的故事,就是这一现象的真实写照。
俺答汗是明朝中后期蒙古右翼土默特万户首领,他继承父兄基业,东征西讨,战功显赫。在元帝北逃之后,明朝与北方蒙古族之间的关系一直不稳定。南北方之间正常贸易受阻,由于单一原始畜牧业使得蒙古族人民陷入困境,他们只能通过贡市或抢掠来获取汉地物资。当时,只有两种途径可以获得汉地物资:一种是和平方式,即贡市;另一种就是武力抢掠。
俺答汗作出了明智选择——求贡。如果求贡失败,他还会使用武力。嘉靖二十年秋(1541),俺答派使者石天爵“款大同塞”,正式向明廷提出通贡请求。在这次请求中,俺答表现出了一定的和好姿态。他邀请边防军官共欢宴,又严惩之前抢掠过汉人的部下,并将抢来的东西归还。然而,这个请求被嘉靖皇帝打回去,被勒令再议。
兵部倾向于同意边臣意见,但这个决定又被皇帝推翻。大谈“虏多诈,其请贡不可信……唯以大义拒绝之,则彼之奸谋自沮。”最终结果是:“务选将练兵,出边追剿,以数其侵犯大罪,将绝彼通贡。”俺答愤怒,“遂大举内犯”,下石岭关,大掠太原杀死总兵丁璋等,将军,“边患始棘”。此后类似的故事又重复了好几次,大概都是俺达到塞外,一有机会就进犯。
终于,在嘉靖二十九年六月,俺答率数万精兵进犯大同,以伏击战杀死素以骁勇著称的总兵张达和副总兵林椿。宣大总兵仇鸾吓得惶惶不可终日,就以重金赎他,让他去攻别的地方,不要来打宣州。此时仇鸾移营西向,对抗蓟镇,而这次战争史称“庚戌之变”。
然而,这一次准备却比“土木之变”时更糟,没有像当年的于谦这样的主持全局的大臣,而各镇勤王兵马只来了五万远远赶不上保卫北京时的22万。但幸运的是,这次战争并没有要拿下北京城,只是在周围进行了一番探索,最终返回。而且由于政权组织不够严密,在返回路上发生了小插曲,但最终还是回到原来的状态,没有造成大的损失。
尽管如此,这场战争还是导致了许多人的死亡,以及对双方关系进一步恶化,使得长久和平变得更加难以实现。在接下来的20年里,战争仍然继续着,每一次都让双方的人们更加痛恨对方,从而加深了他们间的仇恨,最终导致了更多无谓牺牲。这场冲突持续到隆庆四年(1570)九月,当一个名叫把汉那吉的人因为私事逃奔到了明朝,此事成为了改变命运的一线希望。
把汉那吉投奔让苦等和平契机已久的大夏君臣如获至宝,他们联名奏章要求接纳把汉那吉,并利用此为契机争取与俺答通貔实现长期和平。此策若能成功,可以用此作为筹码交换白莲教叛徒赵全等人放回,同时放回被掠人口,与清廉方面建立长期友好关系,为上策;如果敌意激烈,可示意欲杀,以挠其志,然后努力靠拢上策;如果敌意消散,可让把漢那吉统领叛众在邊境驻扎,此为中策;若敵情變化無法預料,即可依据實際情況調整政策。此舉可能會成為解開這場長達數十年的戰爭 Gordian Knot 的關鍵所在,並最終帶來真正與邊疆民族團結合作、開創新時代對外政策的一步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