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徐光启与十字围稻的故事朝代发展历史中的人物篇

0

在清代之前,津南地区的小站稻种植已有其基础。早在宋、辽对峙时期,何承矩提出了在“缘边”(今津南一带)屯田种稻的想法,这一理念得到了宋太宗的赞同,并由何承矩亲自实施。元代继续推行这一政策,在直沽沿海口一带进行屯田种植。

明代是屯田得以大规模发展的一段时期。明永乐二年(1404年),成祖朱棣派遣功臣亲兵,大批移民到津南开荒种稻。此后,丘浚提出了华北滨海平原皆可广行水利化斥卤为良田的建议。在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的户部奏折中,有关天津开垦事宜被提出,其中包括将环海荒地进行招垦,并允许军民人等备工本尽力开种。

汪应蛟任天津海防巡抚期间,对于葛沽、白塘口等地的荒废土地进行了开发,他认为:“地无水则碱,得水利润。”因此,在万历二十八年的白塘口和葛沽两处成功实行军垦民种5000余亩,其中水田2000亩,每亩最高收四五石。此后陆续开发了津南地区各处。他们采用的是江南围田耕作办法,以“求、仁、诚、足、愚、食、力、古、所、贵”10个字命名,即“十字围”。

这些围田位于海河右岸,其周围主干渠挖至5米深,可有效排涝降低地下水位,同时利用海河潮汐进行灌溉和排出尾水,使土壤盐分降低适合低洼及地表水丰沛地区植稻。这一种方法对天津此后小站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杰出的科学家徐光启因修历书而来到天津,从万历四十一年至天启元年(1613~1621),先后四次屯田并调查访问,将开垦工作的心得总结于《农政全书》中。他分析近海重碱之地初开不宜稻,因为洗碱不够,但最终完成了南稻北移。

随着百万难民入关,加强京师和辽东战场对外国门户之战略意义,再度出现了屯田热潮。在这个背景下,不仅注意水利措施和种植,还深入研究改造盐渍土,总结出因地施肥的重要性。他分析近海重碱之地初开时不宜稻,因为洗碱不够,最终完成了南稻北移。

最后,由董应举经理的事务更是取得巨大成效,他买民 田12万余亩合闲 田18万亩,在 津 南 地区 围 田 种 稼得到极好的效果,“积谷无算”。这也证明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对于当时农业生产的大显神威。

标签: 商朝政治制度与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