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中国历史

中国历史简介

中国历史

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中国历史自商朝算起约有3600年,自夏朝代算起约有4000年,自黄帝时代算起则约有4700年。

有历史学者认为,在人类文明史中,“历史时代”的定义是指从有文字发明时起算,在此前则称为“史前时代”。

广义上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三个阶段。

据考古资料显示,约在早于距今6000年前的裴李岗文化晚期或者仰韶文化早期时代,中原地区从母系氏族社会过渡到了父系氏族社会。

同时,原始社会平等被打破。

约在公元前21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出现。

继夏之后的朝代为商、周。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结束了战国时的诸侯割据,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秦。

此后,历史嬗变,朝代更替,经历了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王朝,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为止,中国一直处于封建社会。

彩绘铜车马,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中国古代的经济文化比较发达。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即汉唐时期,农业、手工业、纺织、造船等技术都有较大发展;水陆交通发达,同日本、、印度、波斯、阿拉伯等许多国家建立了广泛的经济文化联系。

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是中国古代科技的“四大发明”,对人类生活产生过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文化方面,老子、孔子等人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军事家孙武的《孙子兵法》现仍被广泛用于军事、经济等领域;文学家曹雪芹的《红楼梦》被称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典范。

在天文学、数学、地理学、医药学等方面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恒星表;汉朝张衡发明了研究天象的浑天仪和测定地震的地动仪;南北朝时,祖冲之曾计算出圆周率的数值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准确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下七位数字的人;公元16世纪李时珍著的《本草纲目》,记录了1800多种药物和一万多个药方。

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

17、18世纪,欧洲一些主要国家到处寻找商品市场,掠夺殖民地。

英国政府为了保护鸦片贸易,1840年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清政府最后同英国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从此,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辛亥,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制度,建立了中华临时政府。

1919年中国爆发了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

在这个运动中,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舞台。

1921年,各地主义小组在上海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诞生。

1937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西安事变后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敌。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夏,军队在美国援助下向解放区发动进攻,全面内战爆发。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23日解放南京。

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协商会议召开,标志着中国人民取得胜利。

1949年10月1日,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和建设时期。

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并全面而认真地纠正“文化大”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上来,逐步确立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道路。

中国历史纪年简表

约公元前2070—约公元前1600

约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

公元前1046—公元前221西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

东周公元前770—前256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

公元前221—前206

公元前202—公元220西汉公元前202—公元8

公元9—23

东汉公元25—220

三国公元220—280

公元220—265

公元221—263

公元222—280

公元265—420西晋公元265—316

东晋公元317—420

十六国公元304—439

南北朝公元386—589北朝公元386—581

南朝公元420—589

公元581—618

公元618—907

五代十国公元907—979

公元960—1276北宋公元960—1127

南宋公元1127—1276

公元916—1125

西夏公元1038—1227

公元1115—1234

公元1271—1368

公元1368—1644

公元1644—1911

中华公元1912—1949

1949年10月1日—

中国历史基本条目

中国历代年号

传说时期三皇五帝盘古黄帝尧舜禹

西周牧野之战周文王周武王周宣王周公共和

春秋战国五霸霸政城濮之战邲之战鄢陵之战弭兵七雄合纵连横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管仲子产李悝吴起商鞅苏秦张仪范雎乐毅田单白起吕不韦王翦

秦始皇秦二世胡亥蒙恬李斯赵高焚书坑儒封禅陈胜、吴广起义

楚汉战争异姓诸侯王文景之治吴楚七国之乱推恩令告缗盐铁之议赤眉、绿林起义党锢黄巾起义

汉高祖刘邦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汉宣帝刘询汉光武帝刘秀汉明帝刘庄项羽韩信张良陈平萧何曹参陆贾周勃吕后贾谊晁错周亚夫刘安公孙弘主父偃张骞苏武卫青霍去病张汤桑弘羊霍光赵充国王凤王莽刘玄邓禹窦融马援窦宪班超班勇和熹邓皇后李固梁冀李膺陈蕃窦武董卓袁绍袁术刘表公孙瓒

三国

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司马懿汉昭烈帝刘备孙坚孙策吴大帝孙权荀彧郭嘉邓艾钟会诸葛亮关羽张飞法正马超姜维孟获张昭周瑜吕蒙陆逊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

八王之乱肥水之战晋武帝司马炎晋元帝司马睿羊祜杜预王濬王衍贾后齐万年刘琨祖逖周玘王导王敦顾荣陶侃庾亮殷浩桓温谢玄刘牢之桓玄刘毅

十六国前凉成汉汉前赵后赵前燕前秦后秦后燕西秦代后凉南凉北凉南燕西燕西凉胡夏北燕

南朝

宋武帝刘裕宋文帝刘义隆齐高帝萧道成侯景之乱梁武帝萧衍梁元帝萧绎陈高祖陈霸先陈后主陈叔宝

北朝

北魏魏道武帝拓跋珪魏太武帝拓跋焘魏孝文帝元宏东魏高欢西魏宇文泰北齐齐文宣帝高洋北周周武帝宇文邕宇文护

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宇文化及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翟让李密杜伏威辅公祏

贞观之治韦后之乱开元之治安史之乱藩镇割据甘露之变牛李党争会昌废佛]

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武则天唐玄宗李隆基唐代宗李豫唐德宗李适唐宪宗李纯唐武宗李炎房玄龄杜如晦魏徵李靖李勣侯君集长孙无忌褚遂良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苏定方黑齿常之裴行俭徐敬业来俊臣娄师德狄仁杰张柬之姚崇宋璟张九龄李林甫杨国忠高力士高仙芝哥舒翰安禄山史思明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李辅国刘晏杨炎杜佑陆贽朱泚李吉甫裴度吴元济李德裕仇士良牛僧孺张议潮郑畋高骈时溥秦宗权田令孜李茂贞李克用袁晁裘甫庞勋王仙芝黄巢尚让]

五代十国

五代后梁后梁太祖朱晃朱温后唐后唐庄宗李存勗后晋后晋高祖石敬瑭后汉后汉高祖刘知远后周后周太祖郭威后周世宗柴荣十国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北汉前蜀高祖王建南唐前主李昪吴越王钱镠

辽太祖耶律亿辽太宗耶律德光辽圣宗耶律隆绪辽天祚帝耶律延禧西辽德宗耶律大石述律皇后承天皇太后耶律休哥耶律斜轸韩德让耶律乙辛萧韩家奴

陈桥兵变澶渊之盟庆历新政元丰改制王安石变法元祐更化蜀洛朔党争花石纲王小波、李顺起义方腊起义郾城之战绍兴和议采石之战隆兴和议庆元襄樊之战钓鱼城之战钟相、杨么起义

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炅宋真宗赵恒宋仁宗赵祯宋神宗赵顼宋徽宗赵佶宋高宗赵构宋孝宗赵眘宋理宗赵昀赵普曹彬石守信潘美杨业寇准范仲淹富弼文彦博韩琦欧阳修司马光苏轼王安石吕惠卿章惇曾布包拯狄青蔡京宗泽李纲岳飞韩世忠张浚吴玠刘锜张俊刘豫秦桧虞允文韩侂胄史弥远余玠王坚贾似道张世杰陆秀夫张珏文天祥杜杲孟珙

西夏李继迁李德明西夏景宗李元昊西夏毅宗李谅祚西夏崇宗李乾顺西夏仁宗李仁孝

金太祖完颜旻金太宗完颜晟金熙宗完颜亶金海陵王完颜亮金世宗完颜雍金章宗完颜璟完颜宗翰完颜昌完颜希尹完颜宗弼韩企先萧仲恭完颜襄李石张浩纥石烈志宁武仙元好问赵秉文王若虚完颜陈和尚蒲鲜万奴仆散忠义徒单合喜李通

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利汗国东真国成吉思汗窝阔台术赤察合台拖雷蒙哥拔都元世祖忽必烈元成宗铁穆耳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元英宗硕德八剌元文宗图帖睦尔元顺帝妥欢贴睦尔阿里不哥海都乃颜笃哇失吉忽秃忽木华黎速不台耶律楚材镇海史天泽张柔李璮兀良合台赛典赤·赡思丁八思巴刘秉忠王文统许衡姚枢伯颜安童玉昔帖木儿月赤察儿阿合马哈剌哈孙拜住李孟燕铁木儿伯颜脱脱察罕帖木儿扩廓帖木儿韩林儿刘福通徐寿辉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明玉珍

胡惟庸案郭桓案蓝玉案空印案南北榜案靖难之役永乐迁都土木之变夺门之变庚戌之变阉党东林党齐楚浙党楚太子狱妖书案万历三大征宁夏之役播州之役之役李自成起义张献忠起义

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明世宗朱厚熜明神宗朱翊钧明思宗朱由检徐达李善长宋濂刘基汤和常遇春沐英傅友德姚广孝方孝孺蹇义夏原吉杨士奇杨溥杨荣陈瑄周忱况钟于谦刘瑾杨一清严嵩欧阳铎夏言朱纨徐阶胡宗宪张居正海瑞高拱庞尚鹏李成梁戚继光顾宪成李三才高攀龙孙承宗魏忠贤熊廷弼杨涟袁崇焕杨嗣昌颜佩韦卢象昇

明清战争南明剃发令圈地令逃人法迁海令四大臣辅政三藩十全武功科场案奏销案朱三太子案改土归流闭关政策天地会天理教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捻军湘军淮军辛酉洋务运动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同文馆清流派戊戌变法强学会南学会广学会保国会保皇会义和团运动辛亥兴中会中国教育会爱国学社军国民教育会苏报案华兴会光复会同盟会三义共进会清末“新政”铁路国有案收回路矿权运动国会运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四川保路运动文学社武昌起义

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清世祖福临清圣祖玄烨清世宗胤禛清高宗弘历清德宗载湉多铎多尔衮范文程洪承畴吴三桂鳌拜索额图郑成功史可法何腾蛟瞿式耜李定国李来亨张煌言靳辅明珠第巴桑结嘉错李光地隆科多年羹尧傅恒兆惠阿桂岳钟琪张廷玉鄂尔泰李卫田文镜张广泗福康安和珅勒保杨遇春蔡牵林则徐关天培陈化成洪秀全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洪仁玕陈玉成李秀成赖文光张乐行慈禧太后奕文祥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僧格林沁刘铭传张之洞郭嵩焘曾纪泽冯桂芬王韬容闳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冯子材刘永福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唐才常翁同龢荣禄袁世凯刚毅董福祥聂士成陶成章章炳麟邹容陈天华徐锡麟秋瑾载沣奕劻景廷宾

 

南京临时政府南京临时参议院南北和谈孙中山黎元洪黄兴伍廷芳唐绍仪

北洋政府中华党二次白朗起义洪宪帝制护国战争北洋军阀皖系军阀直系军阀奉系军阀桂系军阀滇系军阀张勋复辟战争直皖战争直奉战争二七惨案冯国璋徐世昌段祺瑞曹锟钱能训熊希龄王宠惠萨镇冰杨增新宋教仁陈其美梁士诒曹汝霖李烈钧蔡锷唐继尧靳云鹏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陆荣廷赵恒惕陈炯明

临时执政府中国黄埔军校国民军东征胡汉民朱执信廖仲恺邓演达宋庆龄何香凝马君武

国民政府(粤、汉)中国致公党派北伐战争四·一二

南京国民政府国民军中央军宁汉战争改组派东北易帜蒋桂战争中原大战九·一八事变乡村建设派庐山军官训练团福建事变新生活运动七君子事件伪满洲国西安事变抗日战争七七事变汪伪“国民政府”蒋介石庐山谈话国民参政会中统军统皖南事变

蒋介石李宗仁林森孙科宋庆龄宋子文孔祥熙陈果夫陈立夫谭延闿张群戴季陶王正廷顾维钧曾琦张君劢盛世才何应钦陈诚刘湘阎锡山白崇禧胡宗南张自忠张学良冯玉祥李济深蔡廷锴傅作义张治中龙云程潜溥仪汪精卫

五四运动五卅运动省港大第一次国内战争第二次国内战争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中国工农红军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东北抗日义勇军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东北抗日联军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八一宣言一二·九运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军政大学八路军新四军陕甘宁边区政府解放战争第三次国内战争中国委员会中国同盟中国建国会中国促进会九三学社中国农工党中国自治同盟中国人民解放军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

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周恩来朱德董必武彭德怀贺龙陈毅苏兆征杨靖宇林伯渠叶挺刘志丹方志敏张澜沈钧儒黄炎培

社会经济

屯田均田制职田族田义庄租佃常平仓漕运驿传和籴和买墟市质库邸店市舶司户等制坞壁杂泛差役部曲门生军户匠户机户

先秦井田铜铁器耦耕耒耜爰田军赋钱布臣妾奴隶

秦汉代田法区田法提花织机工官秦汉铁官秦汉盐官秦汉酒榷两汉均输两汉平准五均六筦王田私属白渠灵渠关市秦汉田租算赋更赋口赋酎金五铢钱黔首秦汉奴婢佣作家兵故吏刑徒

三国两晋南北朝曹魏屯田占田课田制黄籍侨州郡县土断宗主督护三长制户调九品混通百工佃客衣食客士家寒人隶户僧祇户佛图户

隋唐五代隋唐庄田隋唐公廨田隋唐公廨钱隋唐寺院经济貌阅团貌手实计帐度牒差科簿租庸调杂徭色役资课唐地税唐户税两税法青苗地头钱迴造折估丁中定户隋唐钱币官户土户杂户括户

辽、宋、西夏、金西城所经界法草市厢坊制榷场沿纳支移折变职役夫役义役经总制钱身丁钱交子、钱引会子关子折帛西夏货币二税户主户坊郭户官户形势户通检推排

科差五户丝税粮元代海运延祐经理站户怯怜口驱口斡脱

勋贵庄田皇庄王府庄田烧造松江布花机潞湖丝芜湖浆染改机遵化铁冶佛山铁冶龙江船厂明代景德镇瓷器景泰蓝织造里甲鱼鳞图册黄册制度一条鞭法十段锦法匠班银三饷金花银三办忙工税饷钞关均工夫役均徭里甲正役皇店官店明代马市茶马西商徽商布号会馆公所海禁开洋禁贡舶开中银锭制钱缙绅佃仆雇工人永佃权粮长制民壮

官庄旗地更名田放荒民田典卖押租制预租制太平天国土地政策圣库制度江南三织造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摊丁入地除豁匠籍开豁为良子口税厘金典当官银钱号钱庄票号广州十三行北洋通商大臣南洋通商大臣库平银漕平银关平银上海规元买办陈启源唐廷枢徐润盛宣怀

中华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北四行南四行边币金圆券张謇荣德生朱葆三周学熙穆藕初虞洽卿吴蕴初范旭东陈嘉庚刘鸿生卢作孚陈廉伯杜月笙

典章制度

爵制秩品三公九卿卿监三省六部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政事堂六部御史台翰林院枢密院谏院太学国子监书院察举征辟明经科举制知制诰郡县制行台都督府兵制募兵制乡兵

先秦先秦刑法人殉人祭宗法姓氏卿士相邦司寇令尹三有事

秦汉云梦秦律汉律中外朝任子上计都试对策射策八校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太常少府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执金吾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仆射中常侍司隶校尉部刺史啬夫西域都护西域长史

三国两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州郡县掾属军府僚佐使持节开府仪同三司北周六官总管府北府兵典签

隋唐五代南衙北司进士科十六卫折冲府长从宿卫六军飞骑神策军牙军翰林学士待诏节度使观察使团练使防御使转运使宣抚使招讨使经略使支度使度支使安抚使盐铁使盐铁转运使观军容使枢密使监军殿前都点检萨宝府

辽、宋、西夏、金参知政事审官院制置三司条例司监司三衙吏部四选流内铨户部左右曹斡鲁朵头下军州捺钵猛安谋克禁兵厢兵蕃兵屯驻大军三司使都督军事制置使

忽里台怯薛札鲁忽赤达鲁花赤答剌罕奥鲁探马赤军斡耳朵投下行中书省帝师宣政院大司农司通政院站赤急递铺四等人制

申明亭都察院五军都督府大理寺通政使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行都指挥使司考察京营总兵官明代宦官司礼监厂卫锦衣卫南北镇抚司东厂西厂内行厂府州县学科道总督巡抚

大清律秘密立储奏折制度上谕内三院南书房军机处理藩院内务府议政王大臣会议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总理海军事务衙门博学鸿儒驻藏大臣八旗制度汉军八旗绿营乡勇新军清将军提督都统太平天国官制太平天国印书

中华中华临时约法中华约法中华训政时期约法国民大会五院保甲制度五权宪法

民族

蛮羌匈奴鲜卑氐奚回鹘鞑靼

先秦巴蜀三苗夷濮貊戎狄肃慎

秦汉越南越西南夷夜郎滇哀牢乌孙乌桓高句丽夫余

三国两晋南北朝山越羯柔然高车丁零室韦勿吉

隋唐五代南诏契丹党项靺鞨突厥葛逻禄突骑施沙陀铁勒薛延陀黠戛斯吐谷浑吐蕃阁罗凤伊利可汗启民可汗颉利可汗阿史那贺鲁骨咄禄默啜可汗怀仁可汗松赞干布文成公主禄东赞弃松德赞

辽、宋、西夏、金大理乌古敌烈克烈青唐羌黑汗王朝

金齿罗罗斯八番罗甸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乃蛮弘吉剌汪古畏兀儿吉利吉思水达达兀者骨嵬色目人信苴日杨赛因不花蛇节

建州三卫泰宁卫福馀卫哈密卫水西土司三宣六慰八王召片领板升亦力把里土鲁番麓川瓦剌兀良哈女真李满住也先达延汗俺答汗三娘子

盟旗制度伯克班禅金瓶掣签祭堂子噶卜伦平定准噶尔乌兰布通之战昭莫多之战额尔德尼昭之战多伦会盟和通泊之战罗卜藏丹津叛乱独贵龙运动大小和卓之乱张格尔叛乱阿古柏事件大小金川之役喀尔喀蒙古扎萨克图汗部车臣汗部土谢图汗部赛因诺颜部厄鲁特蒙古卫拉特部和硕特部杜尔伯特部绰罗斯部准噶尔部土尔扈特部顾实汗策妄阿拉布坦噶尔丹阿睦尔撒纳策棱渥巴锡章嘉呼图克图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杜文秀马如龙白彦虎马化龙张秀眉颇罗鼐

中华蒙藏院和蒙藏委员会马步芳马鸿逵

历史地理

郡县制道省制

先秦岐邑宗周成周

秦汉秦郡楼兰鄯善莎车车师白渠灵渠

三国两晋南北朝侨州郡县六镇京口寿春广陵代京姑臧高昌

隋唐五代都护府羁縻州天宝十节度使河北三镇幽蓟十六州隋唐西域安西四镇沙州归义军幽州伊州西州庭州北庭碎叶</span>

辽、宋、西夏、金辽五京金中都东丹国虎思斡鲁朵北宋漕运四渠兴庆府

和林大都上都岭北行省应昌谦谦州益兰州别失八里阿力麻里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朵甘思朵思麻罗罗斯合剌章察罕章播州思州

都司卫所羁縻都司卫所奴儿干都司明长城九边

奉天柳条边赫图阿拉三姓宁古塔卜奎墨尔根庙街瑷珲伯力乌第河库页岛恰克图沙宾达巴哈叶什勒库勒口北三厅巡边鄂博卡伦避暑山庄木兰围场圆明园颐和园

对外关系

丝绸之路市舶司

秦汉南海交通大宛康居月氏奄蔡安息乌弋山离大夏贵霜罽宾身毒大秦黎轩

三国两晋南北朝法显宋云

隋唐五代遣隋使遣唐使扶南真腊骠国粟特窣利昭武九姓勃律吐火罗萨珊朝波斯大食拂菻国裴矩玄奘王玄策义净杜环鉴真圆仁莲华生李珣

辽、宋、西夏、金蕃坊蒲寿庚

也里可温答失蛮木速蛮普兰诺·卡尔平尼卢布鲁克爱薛马可·波罗列班·扫马孟特戈维诺马黎诺里伊本·拔图塔

郑和下西洋倭寇佛郎机郑和壕镜澳利玛窦

雅克萨之战尼布楚条约布连斯奇条约恰克图条约鸦片战争三元里抗英斗争南京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瑷珲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蒲安臣条约中美续增条约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烟台条约中俄改订条约中法战争中法新约中日甲午战争马关条约三国干涉还辽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辛丑条约庚子赔款海兰泡与江东六十四屯惨案拉萨条约日俄密约日俄战争拒俄事件

中华善后借款中日“二十一条”交涉巴黎和会济南惨案皇姑屯事件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长城抗战华北事变绥远抗战抗日战争七七事变淞沪会战八·一三上海抗战平型关战斗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长沙会战昆仑关之战百团大战中国远征军浙赣战役史迪威事件豫湘桂战役中国光复

文化

道教佛教祆教景教摩尼教白莲教伊斯兰教理学明清小说

先秦稷下孔子墨子孟子荀子屈原

秦汉罢黜百家汉赋汉乐府熹平石经谶纬方术周易参同契九章算术伏生马融郑玄张衡王景王充张仲景华佗

三国两晋南北朝玄学竹林七贤谱牒何晏王弼郭象嵇康阮籍鸠摩罗什僧祐范缜葛洪陶弘景裴秀祖冲之王叔和

隋唐五代无能子新乐府运动雕版印刷术唐诗慧能一行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刘禹锡元稹白居易阎立本李思训吴道子万宝常宇文恺何稠李春孙思邈贾耽

辽、宋、西夏、金契丹字西夏文女真文字宋词宋诗话本活字印刷指南针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陈亮叶适苏轼王安石李清照陆游辛弃疾沈括元好问赵秉文

元曲金元四大医学家农书丘处机八思巴许衡张留孙阿尼哥郭守敬黄道婆朱思本赵孟頫吴澄虞集马祖常任仁发也里可温答失蛮木速蛮

皇史宬天一阁汲古阁徐霞客游记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李梦阳王守仁王世贞谈迁丘浚李贽潘季驯方以智徐弘祖李时珍徐光启杨慎汤显祖宋应星李之藻

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颜元汤斌阎若璩戴震惠栋段玉裁钱大昕王念孙王引之纪昀阮元毕沅龚自珍魏源章学诚祁韵士徐松何秋涛梅文鼎王锡阐明安图李善兰徐寿华蘅芳詹天佑

中华左联壬子学制壬戌学制故宫博物院王国维黄侃蔡元培鲁迅章炳麟茅盾翁文灏丁文江马君武邹韬奋陶行知胡适傅斯年张伯苓王云五郭沫若钱穆

史学

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纲目体会要正史杂史别史野史专史通史断代史通考典志简册家谱文集方志丛书笔记

先秦甲骨文金文尚书诗经周易逸周书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国语战国策竹书纪年山海经世本穆天子传周礼仪礼礼记大戴礼记论语孟子晏子春秋尸子荀子墨子墨经老子庄子管子慎子申子商君书韩非子公孙龙子孙子兵法吴子孙膑兵法尉缭子鹖冠子六韬吕氏春秋楚辞

秦汉史记汉书后汉书盐铁论汉纪后汉纪东观汉记说文解字秦简汉简氾胜之书四民月令

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志晋书南史北史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十六国春秋水经注颜氏家训洛阳伽蓝记齐民要术世说新语华阳国志

隋唐五代隋书旧唐书新唐书大唐创业起居注贞观政要唐律疏议唐六典通典唐会要唐大诏令集经行记元和郡县图志蛮书长安志贞观氏族志姓氏录元和姓纂史通四时纂要旧五代史新五代史五代会要南唐书南汉书全唐文全唐诗敦煌文书吐鲁番文书

辽、宋、西夏、金辽史契丹国志宋史资治通鉴通鉴纪事本末续资治通鉴长编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东都事略宋大诏令集庆元条法事类宋会要辑稿三朝北盟会编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文献通考通志武经总要太平广记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册府元龟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舆地纪胜咸淳临安志景定建康志淳熙三山志东京梦华录梦粱录武林旧事都城纪胜桂海虞衡志天盛年改定新律西夏文大藏经番汉合时掌中珠文海金史大金国志松漠纪闻归潜志

元史元朝秘史圣武亲征录经世大典通制条格元典章大元大一统志元朝名臣事略元文类蒙鞑备录黑鞑事略长春真人西游记事林广记庚申外史辍耕录红册世界征服者史史集

明实录皇明祖训皇明宝训国榷大明会典续文献通考皇明制书大明律大诰大诰武臣寰宇通志大明一统志明经世文编国朝献徵录弇山堂别集大学衍义补名山藏万历野获编涌幢小品后湖志三才图会永乐大典怀陵流寇始终录绥寇纪略明季北略平寇志天下郡国利病书罪惟录崇祯长编吾学编西园闻见录水东日记万历武功录读史方舆纪要明史稿明史明书明史纪事本末黄金史徽州文书

清实录满文老档满洲实录武皇帝实录东华录皇清开国方略大清会典皇朝续文献通考大清律例清史稿皇清经世文编天聪朝臣工奏议钦定满洲源流考大清一统志皇舆全图清乾隆内府舆图西域图志皇清职贡图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八旗通志皇清奏议国朝先正事略国朝耆献类征初编清史列传碑传集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筹办夷务始末清季外交史料

史学家

孔子左丘明司马迁班彪班固班昭荀悦陈寿裴松之范晔李延寿刘知几杜佑王溥欧阳修司马光郑樵袁枢胡三省马端临谈迁王夫之钱大昕章学诚王国维孟森李剑农陈垣吕思勉岑仲勉邓之诚陈寅恪郭沫若顾颉刚范文澜姚从吾钱穆蒋廷黻简又文翦伯赞徐中舒周谷城郑天挺吕振羽向达罗尔纲萧一山雷海宗尚钺侯外庐韩儒林郭廷以何干之邓广铭齐思和梁方仲吴晗邵循正白寿彝王毓铨谭其骧孙毓棠傅衣凌唐长孺何兹全黎澍周一良王仲荦全汉昇刘大年严耕望饶宗颐胡绳李新胡华漆侠田余庆胡如雷章开沅戴逸蔡美彪张广达马雍李学勤陈得芝

史前时代

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高等灵长类中华曙猿在4500万年前生活在中国江南一带。

考古证据显示224万年至25万年前,中国就有直立人居住,目古发现的有巫山人、元谋人、蓝田人、南京直立人、北京直立人等。

这些都是目前所知较早的原始人类踪迹。

中国史前时代的各种文化是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以直立猿人为主的旧石器时代早中期(距今约50至40多万年前),接着进入了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以山顶洞人为代表,距今约在20至10余万年前。

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代表性文化是裴李岗文化,这一时期属于母系氏族社会,社会尚无明显分层。

紧接着是以仰韶文化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中期,这一时期,社会性质从母系氏族社会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社会贫富分化逐渐加深,同时生产力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而以龙山文化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大约出现在4900年至4100年前间,目古工作已经在长江、黄河流域发现了数个属于这一时期的城址群,如中原城址群、江汉城址群、海岱城址群等。

这或许表明在龙山时代,社会的组织形态发生了较大的转变。

根据考古学研究,中国的新石器时代呈现多元并立的情形:约7000年到5000年前在今河南省、河北省南部、甘肃省南部和山西省南部出现的仰韶文化便具备使用红陶、彩陶以及食用粟和畜养家畜的特质。

而大约在同一时间,尚有在浙江省东边出现的河姆渡文化、浙江省北边出现的良渚文化、山东省的大汶口文化。

而之后发现的如二里头遗址和三星堆遗址则为青铜器时代的代表。

传说时代

华夏文明形成于黄河流域中原地区。

早期的历史,口口相传。

神话中有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的说法。

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是夏朝以前数千年杰出首领的代表,具体而言有不同的说法。

一般认为,三皇是燧人、伏羲、神农以及女娲、祝融中的三人,五帝一般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自三皇至五帝,历年无确数,最少当不下数千年。

传说黄帝原系炎帝部落的一个分支的首领,强大之后在阪泉之战中击败炎帝,成为新部落联盟首领,之后又与东南方的蚩尤部落发生冲突,在涿鹿之战中彻底击败对手,树立了自己的霸主地位。

后来黄帝的孙子颛顼和玄孙帝喾继续担任部落联盟的首领。

帝喾的儿子尧继位,他是一名贤君,创立了禅让制,传位给了舜。

在舜时期,洪水泛滥,鲧采用堵塞的方法,结果洪水更厉害了,鲧被处决,他的儿子禹采用疏导的方法,成功治理了洪水,因此被推举为首领。

然而他的儿子启破坏了禅让制方式,自立为王(但据《史记》及中国香港中学课本所述,启是被推举为领袖)建立了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夏朝持续了400多年,在最后一个夏朝君主——桀末期,东方诸侯国商首领成汤夺取了政权,建立了商朝。

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始于大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止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前,是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历史。

先秦时期

最早的世袭朝代夏朝约在前21世纪到前16世纪,由于这段历史目前没有发现文字性文物做印证,所以只能靠后世的记录和出土文物互相对照考证,中国学者一般认为河南洛阳二里头遗址是夏朝首都遗址,有学者对此持有疑问。

根据文字记载,夏朝有了中国最早的历法——夏小正。

商朝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有文字文物的历史时期,存在于前16世纪到约前1046年。

据说夏朝最后一个君主——桀,由于荒淫无道而被汤推翻。

而商代时文明已经十分发达,有历法、青铜器以及成熟的文字——甲骨文等。

商王朝时已经有一个完整的国家组织,并且具有了封建王朝的规模。

当时的主要生产部门是农业,不过手工业,特别是青铜器的冶铸水平也已经十分高超。

并且已经出现了原始的瓷器。

商朝自盘庚之后,定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因此也称为殷朝。

商朝的王位继承制度是传子或传弟,多按年龄的长幼继承。

与此同时,黄河上游的另一个部落周正在逐步兴起,到了大约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在牧野之战中取得决定性胜利,商朝灭亡。

周朝正式建立,建都渭河流域的镐京(今陕西西安附近)。

之后周朝的势力又慢慢渗透到黄河下游和淮河一带。

周王朝依然是封建贵族统治,有许多贵族的封国(诸侯)。

到鼎盛时,周朝的影响力已经在南方跨过长江,东北到今天的辽宁,西至甘肃,东到山东。

周朝时的宗法制度已经建立,政权机构也较完善。

自唐尧、虞舜至周朝皆封建时代,帝王与诸侯分而治之。

中国最早有确切时间的历史事件是发生于公元前841年西周的国人。

前770年,由于遭到北方游牧部落犬戎的侵袭,周平王东迁黄河中游的雒邑(今河南洛阳),东周开始。

此后,周王朝的影响力逐渐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大大小小一百多个小国(诸侯国和附属国),史称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的大国共有十几个,其中包括了晋、秦、郑、齐及楚等。

这一时期社会动荡,战争不断,先后有五个国家称霸,即齐、宋、晋、楚、秦(又有一说是齐、晋、楚、吴、越),合称春秋五霸。

到了前546年左右,黄河流域的争霸基本结束,晋、楚两国平分了霸权。

前403年,晋国被分成韩、赵、魏三个诸侯国,史称“三家分晋”。

再加上被田氏夺去了政权的齐国,和秦、楚及燕,并称战国七雄,战国时期正式开始。

大部分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将战国开始划为封建社会,然而大部分西方及中国学者却又将之划为封建社会的崩溃。

从公元前475年战国时期开始,到公元220年东汉灭亡,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确立和初步发展时期。

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推动了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

其中秦国商鞅变法比较彻底,使秦国逐渐成为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这一时期,社会经济获得很大发展,科学技术取得显著成就,思想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前356年秦国商鞅变法开始后,秦国国力大大增强,最后终于在前221年消灭六国最后的齐国,完成统一,中国历史也进入了新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比较自由,史称百家争鸣。

出现了多位对之后中国有深远影响的思想家(诸子百家),例如老子、孔子、墨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等人。

出现了很多学术流派,较出名的有十大家,即道家(自然)、儒家(伦理)、阴阳家(星象占卜)、法家(法治)、名家(修辞辩论)、墨家(兼爱非攻)、杂家(合各家所长)、农家(君民同耕)、小说家(道听途说)等。

文化上则出现了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出现在中国文学史上的诗人屈原,他著有楚辞、离骚等文学作品。

孔子编成了诗经。

战争史上出现了杰出的兵法家孙武、孙膑、吴起等。

科技史上出现了墨子,建筑史上有鲁班,首次发明了瓦当,奠定了中国建筑技术的基础。

能制造精良的战车与骑兵,同时此时中国的冶金也十分发达,能制造精良的铁器,在农业上出现了各种灌溉机械,大大提高了生产率,从而为以后人口大大膨胀奠定了基础。

秦(前221年—前206年),是由战国时代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统一大国。

秦朝开国君主嬴政自称始皇帝,从此有“皇帝”一词。

国号“秦”,因王室赢姓,史书上别称赢秦,以别于其他国号为秦的政权。

秦朝从统一六国到灭亡,只有十五年。

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秦始皇为巩固主义中央集权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秦统一后,为了防御匈奴南侵,在连接原来秦、赵、燕三国北方长城的基础上,又向东、西两段延伸,筑成一道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城防。

这就是有名的万里长城。

秦统治者的导致了农民战争的爆发和秦王朝的灭亡。

汉(前202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之后出现的朝代,分为西汉(前202年-8年)与东汉(25年-220年)两个历史时期,合称两汉;也有以东汉与西汉的首都代指,合称两京。

西汉为汉高祖刘邦所建立,建都长安;东汉为汉光武帝刘秀所建立,建都洛阳。

其间曾有王莽短暂自立的新朝(9年-23年)。

汉朝是一个强大的帝国,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

有人把汉朝和同时期的罗马帝国与印度的孔雀王朝称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汉朝进一步奠定了汉民族的民族文化,西汉所尊崇的儒家文化成为当时和日后的中原王朝以及东亚地区的社会主流文化。

到现在,“汉人”仍然为多数中国人的自称,而华夏族亦慢慢被称为“汉族”,华夏文字亦逐渐被称为“汉字”。

汉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了极大发展,人口达到5000万。

汉武帝刘彻在位期间(公元前140—前87年)是汉王朝最为强盛的时期,他使中央政权实际控制的地方从中原扩展到了西域(今新疆及中亚一带)。

他派使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开了从长安(今陕西西安)经新疆、中亚直抵地中海东岸的道路,被称为“丝绸之路”,中国绚丽的丝织品经此源源西运。

随着东西交往的密切,佛教也于公元一世纪时传入中国。

公元105年,官员蔡伦总结了民间造纸的经验,发明了造纸术,使人类的书写材料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生产发展,各民族间经济联系加强,科学文化得到迅速发展。

三国、两晋、南北朝

从公元220年曹丕建魏,到公元589年隋统一,是中国历史上封建国家的和民族大融合时期。

经过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东汉政权已名存实亡。

在起义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割据一方的军事集团。

曹操在官渡打败袁绍,基本上统一北方。

赤壁一战,曹操大败,退回北方。

孙权、刘备的地位得到巩固。

220年,曹丕称帝建魏;221年,刘备称帝建蜀;222年,孙权称王建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三国时期,各国经济都得到了发展。

三国后期,魏国的力量日益强大。

263年,魏灭了蜀。

265年,司马炎夺取魏政权建立晋朝,史称西晋。

280年,西晋灭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西晋的统一是短期的,由于阶级矛盾和日益尖锐,内迁的少数民族和各地流民不断起义、反抗,终于导致了西晋的灭亡。

西晋灭亡后,皇族司马睿在江南建立政权,史称东晋。

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国家,史称十六国。

383年,统一黄河流域的前秦和东晋间的淝水之战,东晋取得了胜利,不久,前秦瓦解,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在南方,东晋之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史称南朝;在北方,经历了北魏、东魏和西魏、北齐和北周五个朝代,史称北朝。

南北朝时期,江南得到了开发,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融合。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各民族的大融合和南北经济的发展,科学文化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不少领域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就。

隋、唐和五代十国

581年,杨坚取代北周建立了隋朝,定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并于589年灭掉南朝最后一个政权——陈,中国历经了三百多年的之后再度实现了统一。

不过隋朝也是一个短命的王朝,只经历了37年。

618年,唐高祖李渊推翻隋朝建立了唐朝,它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朝代之一。

626年,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唐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史称贞观之治。

长安(今陕西西安市)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唐朝文明也是当时最发达的文明。

高宗李治之妻武则天迁都洛阳,并称帝,成为中国史上唯一承认的女皇帝,改国号周,并定佛教为国教,广修佛寺,大兴土木。

隋唐时期开创的科举制是当时比较科学与公平的人材选拔制度。

唐王朝与许多邻国发展了良好的关系,文成公主嫁到吐蕃,带去了大批丝织品和手工艺品。

日本则不断派遣使节、学问僧和留学生到中国。

唐朝的文化也处于鼎盛,特别是诗文得到较大的发展,还编撰了许多纪传体史书。

唐代涌现出许多伟大的文学家,例如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以及散文家韩愈、柳宗元。

唐代的佛教是最兴盛的宗教,玄奘曾赴天竺取经,回国后译成1335卷的,并于西安修建了大雁塔以存放佛经。

唐朝前期对宗教采取宽容政策,佛教外,道教、摩尼教(Manicheism)、景教和伊斯兰教等也得到了广泛传播。

这一切都在李世民的曾孙唐玄宗李隆基统治时期达到顶峰,史称开元盛世。

然而在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唐朝由此开始走向衰落。

875年,黄巢起义爆发。

起义最终被,但唐朝中央政府也彻底失去了地方军阀的控制。

907年军阀朱温篡唐,建立后梁。

地方藩镇势力也纷纷自行割据,形成了五代十国的局面。

辽、金、西夏、宋和元

从907年后梁建立,到1368年元朝灭亡,是中国封建社会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时期。

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相对安定,经济获得较大发展。

五代十国后期,后周逐渐强大,为后来结束割据局面奠定了基础。

经过了五十多年的纷争后,960年北宋建立后,控制了中国大部分地区,但是燕云十六州在北方契丹族建立的辽朝手中(五代中的后晋太祖“儿皇帝”石敬瑭所献),河西走廊被党项族建立的西夏趁中原内乱占据。

北宋虽然曾出兵讨伐辽和西夏,但是均以失败告终,木已成舟,无可奈何,不得不向日益坐大的辽和西夏交纳岁币。

到了1125年松花江流域女真族,也就是后来的满族建立的金国势力逐渐强大,1125年,金国灭辽。

金国随即开始进攻积弱的北宋,1127年(靖康元年)金国攻破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俘虏三千多皇族,其中包括了当时的皇帝宋钦宗和太上皇宋徽宗,因为钦宗其时的年号为靖康,史称靖康之难,北宋灭亡。

同年宋钦宗的弟弟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皇位,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偏安江南。

此后金与南宋多次交战,但两方都未有大的突破。

蒙古族的首领铁木真(后被尊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政权。

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

忽必烈建立的元朝,统一了全国。

元的统一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元朝实行的行省制度,有效地管辖了全国。

1279年,元军与南宋崖山海战,8岁的小皇帝赵昺被陆秀夫背着以身殉国惨烈地跳海而死。

崖山海战以元朝的胜利告终,南宋随之灭亡。

北宋时期中国出现印刷术和火药。

当时中国经济发达,中国海上贸易十分兴盛,福建泉州一带成为繁华的港口,中国当时的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一半,财政收入超过一亿两白银,首都开封和杭州人口达到100万和120万人口,相对当时佛罗伦萨和巴黎十几万人口来讲确实是十分繁华,各国商人云集,文化也极盛,出现了程颐、朱熹等理学家,提倡三从四德。

与唐诗并驾齐驱的宋词,有苏轼等词文优秀的词人,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社会文化发达,出现了白蛇传、梁祝等浪漫爱情传说。

元朝建立后,一方面吸收了许多中原、汉族文化,以中原的统治机构和方式来统治人民,并大力宣扬朱熹一派的理论(即程朱理学),使得程朱理学成为元朝(以及其后朝代)的官方思想,另一方面却实行了民族等级制度,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包括原西夏统治区以及来自西域、中亚等地的人口;第三等是“汉人”,包括原金统治区的汉族和契丹、女真等族人;第四等是“南人”,包括原南宋统治区的汉族和其他族人。

这种民族制度导致汉族的不满,许多汉族人将元朝视为外来政权,并发动多次反抗。

元朝政府除了传统的农业外,也比较重视商业。

元朝首都大都十分繁华,来自世界各国的商人云集。

在文化上,则出现了与唐诗、宋词并称的元曲,涌现出诸如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等著名作曲家。

宋元时期,各民族经济交往频繁,手工业、商业和城市经济较前繁荣,中国同亚、欧、非各国联系加强,文化科学技术达到了高度繁荣的水平。

明、清(鸦片战争以前)

从1368年明朝建立,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前止,是中国封建社会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制度的逐渐衰落时期。

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明朝。

明朝前期,明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强化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

为了加强军事防御力量,明政府营建并迁都北京。

为巩固北部边防,明政府修筑了北边的长城。

为了进一步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政府派遣郑和出使西洋。

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江南一些地方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明朝后期,封建统治非常腐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终于爆发了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明朝的统治被推翻。

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了女真族的政权后金。

皇太极改女真为满洲,于1636年称帝,并改金为清。

清初统治者为了进一步加强主义的中央集权,除设立内阁、六部外,还增设了军机处;为了从思想上控制人民,清政府一再兴起,压制知识分子的反清思想。

明清前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

郑成功收复中国,清朝设置中国府,击败沙俄对中国黑龙江流域的侵略,这些斗争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清政府粉碎噶尔丹的活动,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加强对的管辖,使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

明清时期,出现了几部总结性的科技著作,出现了反主义的带有色彩的进步思想家。

文学方面也出现了几部优秀的长篇小说。

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的时间为,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成立前,这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中国近代史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主义阶段;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成立前夕,是新主义阶段。

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

由于中国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在中英正当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

英国为了改变贸易入超的状况,向中国偷运鸦片。

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人民群众强烈要求禁烟。

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给英国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

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战争中,广大爱国官兵和三元里人民进行了英勇战斗。

但由于清政府奉行妥协方针,终于导致战争的失败。

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开始遭到破坏,从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战争中,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惊醒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萌发了。

1856—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为了扩大侵略权益而发动的侵华战争。

美、俄坐收渔人之利。

四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外国侵略势力扩大到沿海各省和长江中下游地区。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了。

太平天国

鸦片战争后,清朝国内阶级矛盾空前激化,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1851年,洪秀全发动了金田起义,并建立了太平天国政权;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1856年,太平天事上达到了全盛时期;领导集团内部矛盾激化引发的天京事变大伤了太平天国的元气;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体现了新时代农民战争的特点。

太平天国的一些,开始向西方寻求真理,探索中国独立、富强的途径,勇敢地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任务。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农民战争的高峰。

清朝后期

19世纪60年代,清朝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洋务派。

从60年代到90年代。

他们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没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19世纪60、70年代,中国社会出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了。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压迫,既有性一面,又有妥协性的一面。

中国无产阶级产生于40年代,早于民族资产阶级,是中国新生产力的代表者,具有最坚决、最彻底的性。

19世纪后半期,随着世界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帝国主义更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

1883年和1894年,先后爆发了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

《中法新约》的签订,使法国进一步打开了中国西南的门户;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马关条约》签订后,各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展开了资本输出的激烈竞争,还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

甲午中日战争后,由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作为新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掀起维新变法运动。

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封建顽固守旧势力发动,使维新变法归于失败。

这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

义和团运动是一场反帝。

这一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

1900年夏,英、俄、日、法、德、美、意、奥八国联军侵略中国。

1901年,清政府同八国及比利时、荷兰、西班牙等11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这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辛亥和清朝的灭亡

1894年,孙中山创立了中国资产阶级第一个团体兴中会。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出现了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等著名思想家和宣传家。

随着思想的广泛传播,资产阶级团体也相继建立起来。

1905年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派通过与保皇派的论战,使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有力地推动了的到来。

同盟会成立后,党人发动了萍浏醴、广州黄花岗等一系列起义,四川发生了保路运动。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成功。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宣告中华成立,接着颁布了《中华临时约法》。

辛亥既有伟大的历史功绩,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辛亥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

它推翻了在中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君主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反映资产阶级主义精神的临时约法。

辛亥使人民获得了一些自由和的权利。

在上和思想上获得一定的解放。

它使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

辛亥也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中华初期北洋军阀的统治

1912年3月,袁世凯篡夺了辛亥的果实,就任中华临时大,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临时政府正式迁京后,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政权建立起来。

袁世凯对内,对外出家主权,孙中山号召武力讨袁,“二次”发生了。

由于力量涣散,北洋军力量强大,“二次”很快失败。

袁世凯“二次”后,开始了复辟帝制的活动。

孙中山再次组织武力讨袁,护国运动爆发,袁世凯取消帝制,在绝望中死去。

袁世凯死后,中国出现了军阀割据的局面。

徐州军阀张勋以调停“府院之争”为名,进北京拥戴溥仪复辟,但复辟丑剧只持续了短短的12天。

段祺瑞再次执政后,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召集国会。

为维护共和制度,孙中山倡导了运动,但不久也失败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的民族工业得到了短暂的发展。

五四运动和的创立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的,反对封建军阀的统治,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了。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

“”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提出的口号。

新文化运动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十月胜利后,李大钊宣传十月,在中国第一次举起了的大旗,从而使新文化运动有了新的发展。

巴黎和会拒绝了中国代表的正义要求,激起中国人民强烈义愤。

1919年的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

6月初,运动发展成以工人阶级为主力的全国规模的群众,并取得了初步胜利。

五四运动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是中国新主义的开端。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开来,成为新的主流。

一批先进分子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初步结合起来。

1920年,主义小组在各地相继建立,1921年,“一大”召开,诞生了。

1922年,“二大”制定了纲领,为中国指明了方向。

在的领导下,从1922年1月中国香港海员到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中国工人运动出现了第一次。

第一次国内战争

1924年1月至1927年7月是第一次国内战争时期。

第一次国内战争是中国人民在领导下进行的反对帝国主义、北洋军阀的战争。

经过二七惨案,认识到,仅仅依靠工人阶级的力量是不够的,只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才可能把中国引向胜利。

为此,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合作,建立统一战线。

1924年1月,中国在广州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和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接着,在和苏联的帮助下,在广州黄埔建立了陆军军官学校,为建立国民军奠定了基础。

“一大”后,全国反帝反封建的国民大运动迅速开展起来。

各地工人纷纷,掀起反帝的,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五卅运动和省港大;广东、湖南等省的农动逐渐发展起来,广东政府还创办了培养农动骨干的讲习所;两次东征陈炯明后,广东根据地得到了巩固和统一;第一次东征后,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并将所属军队编为国民军。

为了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国民政府开始了北伐。

北伐军胜利进军,不到半年打到长江流域。

北伐战争得到了工农运动的大力支援;北伐战争的胜利又推动了工农运动的高涨,上海工人武装起义取得了胜利。

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后,加紧争夺领导权。

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汪精卫发动了“七·一五”反。

这期间,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央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国民失败了。

第二次国内战争

1927年8月至1937年7月是第二次国内战争时期。

第二次国内战争是中国人民在领导下反对统治的战争。

“四·一二”反后,蒋介石在南京建立了国民政府。

不久,国民政府举行“北伐”,占领北京,奉系军阀张作霖退到关外。

张学良“东北易帜”,服从国民政府。

这样,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

但新军阀间连年混战给人民带来极大灾难。

在国民政府统治下,四大家族凭借国家政权,迅速聚敛巨额财富,成为中国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代表。

1927年召开“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创建红军,开辟农村根据地,进行土地,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接着,又取得红军三次反“围剿”的胜利。

与此同时,建立了中华苏维埃政权。

1931年,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

由于的不抵抗政策,致使东北三省沦亡。

日本扶植溥仪做傀儡皇帝,建立伪满洲国,对东北实行殖民统治。

1932年,日本又发动了侵略上海的“一·二八”事变,取得了日军驻留上海的权利。

1933年秋,蒋介石发动了对根据地的第五次“围剿”。

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的影响,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长征。

在长征路上举行的遵义会议,在极其危急关头挽救了党、红军和中国。

红军在的指挥下,克服千难万险,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1935年《何梅协定》的签订和“华北五省自治”,使中华民族处在灭种的生死关头。

“一二·九”运动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

1935年12月在瓦窑堡召开的扩大会议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1936年西安事变获得了和平解决,由此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

抗日战争

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是抗日战争时期。

1937年7月7日,日军进攻卢沟桥,中队奋起还击,全国抗日战争的序幕由此揭开。

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国民政府对日作战。

9月下旬,公布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全民族的抗战开始。

1938年10月,日军占领广州、武汉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日本帝国主义对实行诱降,内的亲日派叛国投敌;内的亲英美派抗战逐渐消极,制造摩擦事件,对此,给予了坚决的回击和无情的揭露。

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为了克服困难,争取抗战的胜利,在上、经济上、思想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终于度过了最困难时期。

1945年4月,召开了“七大”。

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

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签订无条件投降书。

经过八年艰苦奋战,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第三次国内战争

1945年8月至1949年10月是第三次国内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胜利后,派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阴谋发动内战。

为了争取国内的和平,1945年8月,亲赴重庆同进行谈判,国共双方代表签订了《双十协定》。

但是,在谈判期间派军队向解放区发起进攻。

解放区军民打退了的军事进攻。

国共双方代表签订了停战协定,并在重庆召开了协商会议。

1946年夏,军队在美帝国主义援助下向解放区发动进攻,全面内战爆发。

从1946年夏到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粉碎了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1947年6月底,人民解放军开始了全国性的。

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先后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军队的主力,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23日解放南京,推翻了的统治。

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协商会议召开,标志着中国人民的伟大胜利。

现代史

的成立和向过渡的实现

1949年10月1日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和建设时期。

从1949年10月成立到1956年,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有步骤地实现从新主义到的转变,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并开展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

在这个历史阶段中,党确定的指导方针和基本政策是正确的,取得的胜利是辉煌的。

建国后的头三年,肃清了派在的残余武装力量和土匪,实现了的和平解放,建立了各地各级的,没收了官僚资本企业并把它们改造成为国营企业,统一了全国财政经济工作,稳定了物价,完成了新解放区土地制度的改革,了反,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开展了打退资产阶级进攻的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

对旧中国的教育科学文化事业,进行了很有成效的改造。

在胜利完成繁重的社会改革任务和进行伟大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的同时,迅速恢复了在旧中国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全国工农业生产1952年底已经达到历史的最高水平。

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改造基本完成以后,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建设。

直到“文化大”前夕的10年中,虽然遭到过严重挫折,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中国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期间建设起来的;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个期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

这是这个期间党的工作的主导方面。

这十年中,在指导方针上有过严重失误,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1957年的经济工作,由于认真执行“八大”的正确方针,是建国以来效果最好的年份之一。

这一年在全党开展整风运动,发动群众向提出批评建议,是发扬的正常步骤。

在整风过程中,极少数资产阶级分子乘机鼓吹所谓“大鸣大放”,向党和新生的制度放肆地发动进攻,妄图取代党的领导,对这种进攻进行坚决的反击是完全正确和必要的。

但是反斗争被严重地扩大化了,把一批知识分子、爱国人士和党内干部错划为“分子”,造成了不幸的后果。

1958年,八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建设总路线及其基本点,其正确的一面是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其缺点是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由于对建设经验不足,对经济发展规律和中国经济基本情况认识不足,就在总路线提出后轻率地发动了“”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开来。

从1958年底到1959年7月庐山会议前期,和中央曾经努力领导全党纠正已经觉察到的错误。

但是,庐山会议后期,错误地发动了对彭德怀的批判,进而在全党错误地开展了“反右倾”斗争。

八届八中全会关于所谓“彭德怀、黄克诚、张闻天、周小舟集团”的决议是完全错误的。

这场斗争在上使党内从中央到基层的生活遭到严重损害,在经济上打断了纠正“左”倾错误的进程,使错误延续了更长时间。

主要由于“”和“反右倾”的错误,加上当时的自然灾害和苏联政府背信弃义地撕毁合同,中国国民经济在1959年到1961年发生严重困难,国家和人民遭到重大损失。

1960年冬,中央和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并且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随即在、周恩来、陈云、等的主持下,制定和执行了一系列正确的政策和果断的措施,这是这个历史阶段中的重要转变。

1962年1月召开的有七千人参加的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初步总结了“”中的经验教训,开展了批评和自我批评。

会议前后又为“反右倾”运动中被错误批判的大多数同志进行了甄别平反。

此外,还给被划为“分子”的大多数人摘掉了“分子”帽子。

由于这些经济和的措施,从1962年到1966年国民经济得到了比较顺利的恢复和发展。

但是,“左”倾错误在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上并未得到彻底纠正,而在和思想文化方面还有发展。

在1962年9月的八届十中全会上,把社会中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绝对化,发展了他在1957年反斗争以后提出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仍然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观点,进一步断言在整个历史阶段资产阶级都将存在和企图复辟,并成为党内产生修正主义的根源。

1963年至1965年间,在部分农村和少数城市基层开展的教育运动,虽然对于解决干部作风和经济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起了一定作用,但由于把这些不同性质的问题都认为是阶级斗争或者是阶级斗争在党内的反映,在1964年下半年使不少基层干部受到不应有的打击,在1965年初又错误地提出了运动的重点是整所谓“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在意识形态领域,也对一些文艺作品、学术观点和文艺界学术界的一些代表人物进行了错误的、过火的批判,在对待知识分子问题、教育科学文化问题上发生了愈来愈严重的“左”的偏差,并且在后来发展成为“文化大”的导火线。

不过,这些错误当时还没有达到支配全局的程度。

1964年底到1965年初召开的第三届宣布:调整国民经济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整个国民经济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要努力把中国逐步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国。

这个号召由于“文化大”而没有得到实行。

“文化大”的十年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文化大”,是发动和领导的。

他的主要论点是:一大批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反的修正主义分子,已经混进党里、政府里、军队里和文化领域的各界里,相当大的一个多数的单位的领导权已经不在马克思主义者和人民群众手里。

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在中央形成了一个资产阶级司令部,它有一条修正主义的路线和组织路线,在各省、市、自治区和中央各部门都有代理人。

过去的各种斗争都不能解决问题,只有实行文化大,公开地、全面地、自下而上地发动广大群众来揭发上述的黑暗面,才能把被走资派篡夺的权力重新夺回来。

这实质上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大,以后还要进行多次。

这些论点主要地出现在作为“文化大”纲领性文件的《五·一六通知》和“九大”的报告中,并曾被概括成为所谓“无产阶级下继续的理论”,从而使“无产阶级下继续”一语有了特定的含义。

“文化大”的历史,证明发动“文化大”的主要论点既不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也不符合中国实际。

这些论点对当时中国阶级形势以及党和国家状况的估计,是完全错误的。

开辟在改革开放中实现现代化的新道路

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全会形成的以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第一代领导集体以为核心,是其重要成员),承担起艰巨的使命,实现了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开创了中国事业发展的新时期。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领导和支持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惟一标准的大讨论。

这场讨论冲破和“两个凡是”(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这是经当时中央主要负责人批准的《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联合社论中提出的。

)的束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这是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毅然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的“左”的错误方针,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这是路线的拨乱反正。

在确定工作中心转移的同时,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并针对拨乱反正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旗帜鲜明地强调必须坚持道路、坚持人民、坚持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党的基本路线的简称,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的思想开始形成,奠定了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础。

对重大历史是非作了认真的清理。

采取一系列措施,平反冤假错案,落实了有利于增强党的团结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各项政策。

十一届六中全会专门作出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根本否定了“文化大”和“无产阶级下继续”的理论,同时坚决顶住否定和思想的错误,维护了的历史地位,肯定了思想的指导作用。

随着国内局势的发展和国际局势的变化,越来越显示出党作出这个重大决策的勇气和远见。

在拨乱反正基本完成的基础上,1982年9月召开了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这次大会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的思想,确定分两步走在本世纪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

随后又提出第三步到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起步,十二大以后全面展开。

它经历了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经济体制的改革到各方面体制的改革,从对内搞活到对外开放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

改革从农村开始,这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战略决策。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

中央尊重群众愿望,积极支持试验,几年功夫在全国推开。

废除人民公社,又不走土地私有化道路,而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解决了中国农村体制的重大问题。

8亿农民获得对土地的经营自主权,加上基本取消农产品的统购派购,放开大部分农产品价格,从而使农业生产摆脱长期停滞的困境,农村经济向着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迅速发展,广大城乡人民得到显著实惠,带动了整个改革和建设事业。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是中国农民的又一个伟大创造。

它为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转移出来,为农村致富和逐步实现现代化,为促进工业和整个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适应改革从农村向城市发展的新形势,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这个决定提出中国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新发展,为全面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

接着,相继决定对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进行改革,并进一步提出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

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是对外开放的重大步骤,是利用国外资金、技术、管理经验来发展经济的崭新试验,取得了很大成就。

实践证明,经济特区姓“社”不姓“资”。

在兴办经济特区之后,又相继开放沿海十几个城市,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发区,批准海南建省并成为经济特区。

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两亿人口的沿海地带迅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全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

十二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指出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推动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文明建设,是促进全面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的精神文明建设,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精神文明建设。

党还强调在整个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都要进行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教育和斗争。

为了解决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的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尊重历史和现状,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伟大构想,即在祖国实行制度,在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十二大以后,中国按照“一国两制”的构想解决中国香港和中国澳门回归祖国的问题。

在经过两年的谈判后,1984年12月19日中英两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了关于中国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联合声明中明确规定,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对中国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中国香港问题的解决为中国澳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范例。

经过谈判,1987年4月13日中葡两国政府在北京签署了关于中国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

联合声明规定,政府于1999年12月20日对中国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召开了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这次大会的主要历史功绩,是比较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概括和全面阐发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确认了提出的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十三大”以后,在国际国内的复杂艰难情况下,团结和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克服种种困难,实现了社会稳定、稳定和经济发展。

中国经济从1984年到1988年经历了一个加速发展的飞跃时期,展现了农业和工业、农村和城市、改革和发展相互促进的生动局面,整个国民经济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同时在前进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物价波动大了一点,重复建设比较严重。

决定用一段时间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以利于更好地推进改革和建设。

1992年初,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科学地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从理论上深刻地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特别是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

谈话强调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要求我们思想更解放一点,改革开放的胆子更大一点,建设的步子更快一点,千万不可丧失时机。

同年3月召开全体会议,完全赞同的重要谈话,认为谈话不仅对当前的改革和建设,对开好十四大,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接着,中央和作出关于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一系列决定。

1992年10月,召开了第十四次代表大会。

以南方谈话和十四大为标志,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十四大”以后,以为核心的中央高举建设有中国特色理论的旗帜,领导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按照十四大的部署,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一贯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实现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前达到了确定的“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的第二步战略目标,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新成就。

“八五”(1991—1995)期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1995年达到57600多亿元,提前5年实现了原定2000年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对外开放的总体格局基本形成;城乡人民生活继续改善。

“八五”期间,扣除物价因素,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年均增长7.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4.5%;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精神文明和法制建设取得进展,安定团结的局面进一步巩固。

根据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1996年3月举行的八届全国四次会议审议批准了根据《建议》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

1996年10月10日十四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央关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

《决议》提出了今后15年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

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实现了对中国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中国香港回归祖国,标志着“一国两制”构想的巨大成功,标志着中国人民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1997年9月,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十五大确立了以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提出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明确了中国跨世纪发展的奋斗目标和任务。

为贯彻十五大精神,中央先后召开七次全会,分别就农业和农村工作、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制定“十五”计划、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等重大问题,作出决定和部署。

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对中国澳门行使主权。

坚持贯彻“一国两制”方针,严格执行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和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中国香港和中国澳门社会经济稳定。

海峡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