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国本之争的复杂历程:皇长子朱常洛与福王朱常洵争夺太子位置
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权力斗争中,朝臣们坚持遵循明朝设立长子为太子的传统原则,大多数人支持皇长子的继承权。然而,明神宗对王恭妃所生的皇长子并无好感,却对郑贵妃深情厚谊,并计划将其子朱常洵立为太子,这一举措遭到了大臣和慈圣皇太后的强烈反对。
流言四起,指出明神宗曾与郑贵妃在大高玄殿祷神盟誓,约定立朱常洵为太子,并将誓言封存于玉匣内,由郑贵妃保管。这违背了祖制和封建礼制,对国家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朝臣们受到这些流言影响,上书建议尽早册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以破除流言,他们的奏折数量众多,每一篇都批评后宫干政,矛头直指郑贵妃。
即便如此,明神宗仍旧推迟册立,有时以年纪小作为借口,将问题拖延至两三年后再行处理。在此期间,大臣们不断上疏要求尊重制度和传统,而不是依赖后宫宠爱来决定继承人。大臣姜应麟等人的提议遭到明神宗拒绝,被贬官或处罚。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臣们愤怒的情绪越发激烈,他们不仅要求册立东宫,还直接质疑明神宗私生活的问题,最终导致一些忠诚的大臣被辞职或受罚。而这些事件也逐渐削弱了大臣对于更改传统继承顺序的抵抗力,使得国本之争变得更加复杂和微妙。
最终,在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大学士王锡爵向明神宗提出三王并封之礼,即同时封三个儿子的王位,让他们各自有机会成为未来的人选,但这一提议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反对声,最终未能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