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明成祖这个称号,我相信大多数人都耳熟能详,而明太宗这个称号则可能让很多人感到困惑,甚至不为人知,就像唐太宗和宋太宗那样出名。其实,明太宗确实存在,只不过在历史传承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化,使得明太宗这个称号消失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我们一起来探索。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明太宗。实际上,明太宗就是朱棣,他去世后被谥号为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并且庙号定为“太宗”,安葬于长陵。在查看《明实录》时,便不会找到《成祖实录》,而是会看到朱棣的实录被称作《太宗实录》。
既然朱棣的庙号是“清廟”,为什么现在几乎没有人提到他作为“明太宗”呢?这主要是因为他的后代——嘉靖皇帝改变了他的庙号,这个改变正巧符合嘉靖自己的利益,因此才有所谓的改换。那么,为什么嘉靖皇帝会在过去这么久之后给朱棣改庙号呢?这背后的原因自然也有一番考量。
嘉靖皇帝其实是武王的一个堂兄弟,因为武王去世无子,他按照兄终弟及的继承方式登基,最终成为当时的朱厚熜,即即位后的嘉靖年间。他虽然起身自藩王,但却是个极具主见的人,不然的话,也不会有那些纷争与矛盾产生。
由于他并未从小接受大臣们的教导,所以认为君主应该独断专行,而不是与臣民商议决策,这种想法也是他所采取行动的一部分。在载嘉靖元年的事件中,大礼议之争爆发,它涉及到了是否要更改父母这一重大问题。大礼议之争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关于变更父亲身份的问题,一方面由杨廷和、毛澄等旧臣坚持认为如果以此认定,那么他们将成为亲兄弟;另一方面,刚刚即位的小朝廷坚持原有的家族关系,从而引发了权力斗争。
尽管表面上的冲突似乎仅仅是一个家族内部的事务,其本质上反映的是两股力量之间权力的较量。如果在那时候,新的君主屈服于这些强大的官员,那么未来对抗他们将变得更加困难。但为了维护自身的地位和手中的权力,以及避免未来进一步削弱其统治地位,小朝廷并没有妥协。而经过三年激烈斗争,最终杨廷和辞职结束了这一冲突,以显示新君胜利立场。
然而,还不足以满足其需要,更进行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在三年的七月份,将献皇帝神主安放在奉先殿东室观德殿,并尊封父亲“恭穆献皇帝”。同时,对生母进行重新命名,使她成了“圣母章圣皇后”,随着时间推移,她又被尊封为“敬皇帝”。对于张贵妃(张 太后)也有相似的提升。此外,由于小朝庭自己从小族转入大族,也意味着家族结构发生变化,为此,要使自己能拥有更加合适的地位,上书十七年九月,将启天弘道高 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谥 号改为体天弘道高 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 帝,并将之前用到的庙號修改为成祖,让同样经历过世系变动的人物——朱棣也得到一个正名,从而完成了一次历史上的重要调整。此后,“清廟”的名字就慢慢消失,被人们习惯性地称呼为“成祖”。
因此,我们今天说的朱棣便更多地使用的是那个由他的孙子所赋予的名字——成祖,而非早期应有的名字——光绪。这一切都源自一次深刻影响历史走向的大胆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