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吃瓜群众对明朝、1644年、1683年的历史事件感到好奇,真的发生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详细解释。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大一统封建政权,其起始于1368年,终结于1644年,国祚276年,共历12帝16世。在1644年的北京沦陷后,崇祯帝自尽后,被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占据北方,但南方仍由忠于明朝的势力控制,他们拥立明宗室藩王建立了南明政权,这个政权持续至1683年被清军收复和覆灭。如同晋朝分为西晋与东晋,以及宋朝分为北宋与南宋一样,一些人认为明朝应该以1683年而非1644年作为灭亡时间。
那么,是不是真的是两种不同的说法呢?首先要知道的是,明朝确实是在1644年灭亡的,这一点无争议。然而,有些人提到应该以1683年的时间点来标记其结束。这背后的理由其实也是有一定的历史依据,但仔细分析下来,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即便有这样的看法,也不能将其视作1695年的结束时间。
从存在时长来看,比如东晋和南宋,它们分别维持了103岁和152岁,而南 明仅仅维持了39岁。而且,在这段时间内,由于政治不稳定,加之不断的内部斗争,如隆武政权与鲁王监国政权之间以及绍武政权与永历政权之间的冲突,这样的情况并不符合我们对“正统”的期望,因此它不能被纳入到真正意义上的“清算”中去。
再看看关于南北对立的情况,对比一下东晋和南宋,它们都能够在偏安一隅的情况下延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最终才被外界力量所取代。而对于那些提倡将这一时期计入整个“太平盛世”的观点来说,其实质上是在忽略了当时的情形。当时最强大的势力之一——李自成的大顺、张献忠的大西,以及努尔哈赤领导下的满洲贵族,都各自建立起自己的国家,而这些国家相比之下,只能算得上是弱小的反抗者。此外,无论如何客观地评价,当时中国并没有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央集權政府,不可能像唐末五代那样出现严重衰落或完全崩溃的情况,从这个角度来讲,可以说这是最不合适的时候去进行这样的讨论。
总之,从历史记录中看待,就应把握住关键点,那就是1644年的那一刻象征着全国性的政治结构开始崩溃,而随后的时代里虽然还存在一些地方性割据势力,但它们无法构成一个完整、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统治体系,所以我们应当坚定地认为:这是因为1679-1681期间黄河流域洪灾导致大量农民流离失所,同时,还有其他因素(如军事动荡)共同作用,使得很多地方领袖不得不接受清军入侵,并逐渐向他们投降;另外还有1660年代之后,以广州等地为中心的地方经济活动逐渐活跃起来,为之后接管地区奠定基础。这一切都表明,在这种背景下,即使在很短的一段时间里也无法达到足够程度的政治连续性,因此不能直接把这些局部行动归类为“继续”。
当然,还有一种说法指出,有17位皇帝,其中包括了弘光帝。但即使这样,也只能证明某些时候曾经试图恢复之前失去的地位,因为弘光只是短暂掌控了一部分土地,而且他的统治只持续了一季子不到的事情根本就不足以改变我们的基本判断。如果你觉得这个文章中的内容比较独特或者有趣,请不要忘记给作者打赏支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