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从唐朝的古代县衙击鼓声中揭秘最初的不为人知真相不是为了鸣冤而起

0

在古代中国,县衙门前那声悠扬的鼓响,不是为了百姓的冤情申诉,而是宣告着县太爷下班的信号。直到明清时期,这只鼓才被赋予了新的使命——为那些来不及写诉状、急需伸冤的声音提供一线生机。在那个没有检察制度的时代,官员如何审理案件?老百姓又是如何向权力抗争呢?

影视剧中常见的情节让人以为,在古代打官司就一定要击鼓鸣冤,但事实并非如此。原来,那个年代里,老百姓报案通常直接递上诉状给官府。而“击鼓鸣冤”则被称作登闻鼓,只有在无法通过正常程序得到昭雪时,才能用这个方式求助于更高层次的官府或权贵。

清朝有一项规定: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能使用击鼓鸣冤,一般情况下则不能拦车诉冤。历史上,有一次,一位妇女因希望减免粮租而拦驾呈诉,最终因为冲突导致被发配边疆成为奴隶。

媳妇告公婆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在封建社会,对女性的诉权有严格限制。她们必须有宗族人士陪同才能提起告状,这些限制维护的是尊卑秩序和家族荣誉。

古时候开堂升堂,就相当于现代法庭开庭。然而,在那个时代,用刑作为调查手段是合法的,以确保口供作为最重要证据。不过,这种做法已经与现代法律监督机关所遵循的人道主义原则大相径庭。

清朝甚至允许将判决宣布在当事人的居住地,如炕上法庭或院落法庭。这一点听起来似乎与我们今天对司法公正的一贯追求有些不同。但即便如此,当事人若对判决不服,也可以向分巡道、知府提出上诉,此时,便开始了类似于现代检察制度下的监督过程。

不过,要知道,我们现在享受的大型检察系统是在1906年始创,它之前,我国从未真正拥有过检察制度。一切改变都是从变革开始,比如晚清时期慈禧太后派出的考察团,他们带回来的外国经验,为中国未来建立完整法律体系奠定了基础。

标签: 商朝皇帝与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