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回忆起公元1399年,那是明朝的燕王朱棣以“靖难”的名义发动叛乱,公开向建文帝开战的那一年。于是大明王朝进入了一场惨烈的“南北战争”。在那个时候,我作为建文帝朱允炆,在南方手下已经无多少大将可用,而北方很多将领都归顺了朱棣。在这种不利的情况下,我只好任命年已65岁的老将耿炳文为北伐主帅,率领30万大军(其实只有13万)北上讨伐朱棣。
先说说耿炳文这个人,他是明朝的一位开国大将,其名气虽然和徐达、常遇春、胡大海、蓝玉等人无法相比,但他也是战功赫赫,彪炳史册。翻翻他的功劳簿看看吧。耿炳文算是朱元璋创业的第一批员工了,他是我安徽凤阳人的老乡,他父亲耿君用跟随朱元璋作战,在长江战死,他承续父亲的职位,继续为我征战。
耿炳文打仗的本领是杠杠的。他攻取张士诚的地盘长兴时,张士诚派李伯升率十万大兵进行反扑。当时长兴城内只有七千守军,而我派来的援军也被李伯升夜袭击退,在这种岌岌可危的情况下,耿炳文不慌不忙,随机应变,就在这样的情况下,“炳文婴城固守,不解甲者月余。”后来在常遇春配合下,我们击溃李伯升的大部分部队,有五千多敌军被歼灭。此次使得耿炳文威名远扬,也让他得到我的重用。在以后历次的大型战役中,他一直是重要人物。
然而,这一次老将碰到了新情况。我派遣他北上讨伐朱棣应该是一种明智选择,只有这样的百战名将才能胜任如此大的任务。但是在进驻真定之后,我们遭受了挫折。一路上的失利可能暴露了一个短板:善于防守,不善于进攻。善于消耗,不善于决战。这导致我们进一步失利,当时他的手下的一个大将张宝被俘,被放回,以此放风说要进攻真定。我急忙调动南岸部队前往北岸,以保卫真定。但就在部队渡河的时候,他们又遭到奇袭,由于我们未能形成整齐队列,大乱发生,“ 炳军不得成列败入城”、“争门门塞蹈藉死者不可数计。”
尽管这次行动失败,但一旦成功收缩我们的阵线,将我们撤回真定城,就变得坚不可摧。连三天战斗也不曾动摇,最终稳如磐石地坚持下来。而当时金陵却因为这一事而陷入混乱,被迫撤换了耿炳文,将其交由李景隆接替,并找出理由逼其离开。不幸的是,这个决定极其错误,因为李景隆领导下的我们的军队很快又遭遇更大的失败,在白沟河惨败至几乎全军覆灭。而且最终还是由李景隆打开金陵城门主动投降给朱棣。如果我能继续重用耿炄登,以制约燕王,那么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而现在,一旦他去世,再加上没有其他强大的指挥官支持,即便燕王再次南下的局面也完全不同。不要因一时之勇或一时之败而轻易改变策略,更不能因为一些小挫折就抛弃那些经验丰富的人才,他们总有一天能够带来转机点,让整个局势逆转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