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常淓,1607年至1646年的安徽凤阳人,被称作小潞王,是明太祖的十世孙、万历皇帝亲侄。1618年,他继承了父辈潞王的爵位,管辖河南卫辉藩国,统治了二十六年。在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朝灭亡后,他流离失所在杭州,并曾被推举为监国,但最终投降清军,被押解至北京,在第二年五月被杀于北京,享壽四十岁。
弘光元年(1645),随着清军入侵和弘光帝被俘的消息传到杭州,一群官员向他请愿监国。邹太后命朱常淓成为监国,并称赞他“贤冠诸藩”,仿照古代宣庙东征时期襄、郑监国的情况。他于同月八日在杭州自称监国,但仅几天时间内就因为黄道周建议迅速即位而陷入困境,最终决定派代表与清军谈判。此举并未成功,不久之后,他投降清军,与其他俘虏一起被送往北京,最终在翌年的四月初九日与其他九王一同遭到处决,其罪名是“谋不轨”。
尽管他的政治生涯并不显赫,但朱常淓是一位杰出的音乐家和书法家。他对绘画、音律和书法都有深厚的造诣。在绘画方面,他善于刻石,有作品如《月外兰》石碑现在仍然保存在卫辉市博物馆中。在音律方面,他擅长制琴,并设计制作了一种名为“潞琴”的高质量乐器,这种琴以其精良闻名远近。在书法上,朱常淓更是下工夫最大的一项,是一位深受尊敬的书法家,其手写石刻至今仍存多件,其中包括一些镶嵌在崇圣祠墙上的作品。